51龙凤茶楼论坛最新动态今天_风楼阁破解版2.0_夜来香论坛官网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鄂伦春族——舞蹈

发布时间:2018-08-16 【字体:
  •  

     

     

    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行猎归来或节日里,都要进行歌舞狂欢。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舞蹈是鄂伦春族表演艺术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鄂伦春人不仅酷爱音乐,而且也非常喜欢舞蹈。每当喜庆之日或劳动之余,只要听到歌声,不管男女老幼便会随着节奏翩翩起舞。

    鄂伦春族的舞蹈种类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依和讷嫩”“吕日格仁”“依哈嫩”“得勒古嫩”“群求嫩”“红普嫩”“得义克嫩”“恰尔克嫩”“召尔姑姑嫩”“摩达尔嫩”“萨满哈嫩”等,真可谓丰富多彩。

    鄂伦春族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悲壮激昂的仪式舞,气氛热烈的娱乐舞和舞步粗犷的宗教舞三大类。其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是在自歌或伴歌的旋律中进行的。其动作的速度都是由慢到快,最后激情万分中结束表演。

     

     

    黑熊搏斗舞

     

    舞曲常以“额呼兰、德呼兰”“额呼德呼”“介微介”等作为衬词,同时还以“罕拜、罕拜”“额赫贝”或“哲为哲”“加为加”等作为舞蹈的节奏呼号。

    “依和讷嫩”舞是仪式性舞蹈,过去在三年一次的氏族会议上举族齐跳,然后再正式开会,是会议前的一项重要议程。跳这种舞,要十一个人为一组,其中一人站在圈党中央,中间的多是年长者,围成一圈的是十几个青年人手拉手。舞蹈一开始,大家都蹲着作小蹦跳的动作,然后站起来,外围的人便手拉着手边跳跃边向左方向绕跳,围着党中央的老者转,党中央的人边唱边手舞足蹈,外围的人要随声附和。跳这种舞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并且都要穿上宽袖的节日盛装,有的还戴上假面具。舞蹈的场面一般很大,围的圈少则五、六个,多的十几个。歌声、呼喊声此起彼伏,庄重激昂。

    “依哈嫩”是娱乐性的集体舞,要有许多男女各排成两行,跳时男女两人手拉手对跳,开始转两圈作翻身动作,再手拉手往前走,走两步把双手举起再后退两步把手放下,之后男女再手拉手对跳,如此反复。

    “阿苏亚”是男女都能参加的集体舞蹈,跳舞时人数多少不限,表演时先由一人领唱大家随之且歌且舞,内容多半是歌唱打猎胜利而归的英雄。

     

      

    依哈嫩舞

     

    民间流行的舞蹈有多种。有模仿动物和飞禽的舞蹈,如“黑熊搏斗舞”“树鸡舞”,有直接表现劳动的“红果舞”“依哈嫩”舞,表现打到野兽后高兴地将猎获物往马上驮情景的舞。另外,萨满跳神的动作,实际也是各种动物跳跃奔跑动作的再现舞蹈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因而许多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如转两圈翻个身的舞蹈动作,这是表示猎人们打到野兽之后正在高兴地往马背上驮猎物;围成圈往前走两步把手举起的动作表示正在建造“斜仁柱”,为有新住宅而欣喜若狂;另外,模仿野兽飞禽等动作的舞蹈,也颇有特色。如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黑熊搏斗舞”是模仿黑熊搏斗、嬉戏的舞蹈,由三人表演,跳时双膝半蹲,上身稍向前倾双手扶膝,双腿连续做蹲跳动作,同时舞蹈者交替发出“哼莫、哼莫”的声音,当其中两位搏斗者侧身互换位置时,还要以肩互撞,或擦肩而过,并用力呼号,表示搏斗。而另一位则以同样的舞蹈动作穿插于其间,表示“劝解”,舞蹈动作越来越快,其中若有一方跟不上动作或呼号,或累得跳不动了,便以其“败退”而告舞蹈结束。这个舞蹈粗犷而激烈,很有特点。

     

     

上一篇:
草原婚礼正当时
下一篇:
鄂温克族的萨满舞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内蒙古印象  /  民俗风情

鄂伦春族——舞蹈

鄂伦春族——舞蹈

发布时间:2018-08-16 来源:《民俗志>>第五篇游艺与娱乐民俗>>第四章民间乐曲与歌舞>>        【字体:
  •  

     

     

    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行猎归来或节日里,都要进行歌舞狂欢。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舞蹈是鄂伦春族表演艺术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鄂伦春人不仅酷爱音乐,而且也非常喜欢舞蹈。每当喜庆之日或劳动之余,只要听到歌声,不管男女老幼便会随着节奏翩翩起舞。

    鄂伦春族的舞蹈种类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依和讷嫩”“吕日格仁”“依哈嫩”“得勒古嫩”“群求嫩”“红普嫩”“得义克嫩”“恰尔克嫩”“召尔姑姑嫩”“摩达尔嫩”“萨满哈嫩”等,真可谓丰富多彩。

    鄂伦春族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悲壮激昂的仪式舞,气氛热烈的娱乐舞和舞步粗犷的宗教舞三大类。其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是在自歌或伴歌的旋律中进行的。其动作的速度都是由慢到快,最后激情万分中结束表演。

     

     

    黑熊搏斗舞

     

    舞曲常以“额呼兰、德呼兰”“额呼德呼”“介微介”等作为衬词,同时还以“罕拜、罕拜”“额赫贝”或“哲为哲”“加为加”等作为舞蹈的节奏呼号。

    “依和讷嫩”舞是仪式性舞蹈,过去在三年一次的氏族会议上举族齐跳,然后再正式开会,是会议前的一项重要议程。跳这种舞,要十一个人为一组,其中一人站在圈党中央,中间的多是年长者,围成一圈的是十几个青年人手拉手。舞蹈一开始,大家都蹲着作小蹦跳的动作,然后站起来,外围的人便手拉着手边跳跃边向左方向绕跳,围着党中央的老者转,党中央的人边唱边手舞足蹈,外围的人要随声附和。跳这种舞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并且都要穿上宽袖的节日盛装,有的还戴上假面具。舞蹈的场面一般很大,围的圈少则五、六个,多的十几个。歌声、呼喊声此起彼伏,庄重激昂。

    “依哈嫩”是娱乐性的集体舞,要有许多男女各排成两行,跳时男女两人手拉手对跳,开始转两圈作翻身动作,再手拉手往前走,走两步把双手举起再后退两步把手放下,之后男女再手拉手对跳,如此反复。

    “阿苏亚”是男女都能参加的集体舞蹈,跳舞时人数多少不限,表演时先由一人领唱大家随之且歌且舞,内容多半是歌唱打猎胜利而归的英雄。

     

      

    依哈嫩舞

     

    民间流行的舞蹈有多种。有模仿动物和飞禽的舞蹈,如“黑熊搏斗舞”“树鸡舞”,有直接表现劳动的“红果舞”“依哈嫩”舞,表现打到野兽后高兴地将猎获物往马上驮情景的舞。另外,萨满跳神的动作,实际也是各种动物跳跃奔跑动作的再现舞蹈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因而许多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如转两圈翻个身的舞蹈动作,这是表示猎人们打到野兽之后正在高兴地往马背上驮猎物;围成圈往前走两步把手举起的动作表示正在建造“斜仁柱”,为有新住宅而欣喜若狂;另外,模仿野兽飞禽等动作的舞蹈,也颇有特色。如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黑熊搏斗舞”是模仿黑熊搏斗、嬉戏的舞蹈,由三人表演,跳时双膝半蹲,上身稍向前倾双手扶膝,双腿连续做蹲跳动作,同时舞蹈者交替发出“哼莫、哼莫”的声音,当其中两位搏斗者侧身互换位置时,还要以肩互撞,或擦肩而过,并用力呼号,表示搏斗。而另一位则以同样的舞蹈动作穿插于其间,表示“劝解”,舞蹈动作越来越快,其中若有一方跟不上动作或呼号,或累得跳不动了,便以其“败退”而告舞蹈结束。这个舞蹈粗犷而激烈,很有特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