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厄鲁特部
厄鲁特部人是来源于蒙古四卫拉特的一部分,也是当今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中最早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中游驻牧的部落。
厄鲁特蒙古在《元朝秘史》中称斡亦剌惕,是“林木中百姓”中较为著名的部落。1731年11月,舍布腾旺布向清朝请求牧地,这与清雍正皇帝分散厄鲁特降民、使其远离准噶尔的计划不谋而合。1732年1月,舍部移牧喀尔喀河。2月,清廷又以“东方呼伦贝尔海拉尔河流域,水草美,林茂,兽、鱼多,益于尔等生存的好去处”,派使者带银两到舍布腾旺布处,协助迁往呼伦贝尔,并以舍布腾旺布为厄鲁特部总管,游牧于今锡尼河南、伊敏河东地区。这一部分厄鲁特蒙古因先期迁来,又称为陈厄鲁特。因舍布腾旺布是清朝驸马,其部众享受全俸。
1755年,有一部分准噶尔兵民被清军俘获,遣送到黑龙江等地。其中有一部分厄鲁特人迁居呼伦贝尔。他们是杜尔伯特部台吉布特胡、布林、白勒嘎孙和嘎拉珠得部落台吉达西增伯、明嘎德部台吉迪木其、布珠来等三个部落。1790年,经黑龙江将军奏请皇上允准,平分给陈厄鲁特两个苏木,这一部分厄鲁特又称新厄鲁特。
先后两次迁入呼伦贝尔的厄鲁特蒙古人共590户,以户均5口人计,当时厄鲁特部人口应在2950人左右,符合一些资料3000人的记载。但经过几次鼠疫之后,这部分厄鲁特蒙古几乎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几十年的发展,到1990年,厄鲁特蒙古已有169户、751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鄂温克旗伊敏苏木。
三、布里亚特部
布里亚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部落?!睹晒琶厥贰沸醋鞑焕镅捞琛K峭吵莆评?span lang="EN-US">11姓,游牧于从贝加尔湖南岸到黑龙江的广阔地区。
1207年,拙赤率领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亚特)也和其他“林木中百姓”的各个部落一样被征服,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一个部落。
16世纪中后期,代洪台吉和巴勒金公主婚后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北岸的乌利仍格之地,11姓豁里·秃马惕(布里亚特)人从此就游牧在额尔古纳河至贝加尔湖、色楞格河的广阔草原,直至20世纪初。
俄国十月革命波及布里亚特地区,布里亚特人中掀起向呼伦贝尔搬迁与不搬迁的激烈斗争。正在争论不休之际,俄国白匪阿塔曼、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俄红军击败,退到布里亚特地区顽抗,使布里亚特人居住区变成战场。他们到处抢劫役马和财产,绑架适龄男子,弄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1918年初,有一部分布里亚特、哈木尼干(鄂温克)牧民带着家眷,赶着畜群,进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地区。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将这批布里亚特人安置在锡尼河地区。1922年有160户、700余人的首批布里亚特移民进入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4个苏木。此后,布里亚特与哈木尼干(鄂温克)人便不断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到1928年,达到3000人,扩建为8个苏木。
四、其他蒙古部
除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部以外,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境内还有主要从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兴安盟和自治区内外迁入的蒙古族。1960年,为解决牧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经自治区批准,由扎赉特旗等地向新巴尔虎左、右旗移入蒙古族1000余户、5000余人。鄂温克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至1989年,由外地移居的蒙古族有1.6万余人。上述移居的蒙古族,多属扎赉特、科尔沁部的后裔。其迁入的原因,或因工作调动和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因原居住地生活困难而到此地谋生,或因投亲靠友而来。其迁入的形式,以散在、个别为主,少有集体迁入者。
二、厄鲁特部
厄鲁特部人是来源于蒙古四卫拉特的一部分,也是当今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中最早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中游驻牧的部落。
厄鲁特蒙古在《元朝秘史》中称斡亦剌惕,是“林木中百姓”中较为著名的部落。1731年11月,舍布腾旺布向清朝请求牧地,这与清雍正皇帝分散厄鲁特降民、使其远离准噶尔的计划不谋而合。1732年1月,舍部移牧喀尔喀河。2月,清廷又以“东方呼伦贝尔海拉尔河流域,水草美,林茂,兽、鱼多,益于尔等生存的好去处”,派使者带银两到舍布腾旺布处,协助迁往呼伦贝尔,并以舍布腾旺布为厄鲁特部总管,游牧于今锡尼河南、伊敏河东地区。这一部分厄鲁特蒙古因先期迁来,又称为陈厄鲁特。因舍布腾旺布是清朝驸马,其部众享受全俸。
1755年,有一部分准噶尔兵民被清军俘获,遣送到黑龙江等地。其中有一部分厄鲁特人迁居呼伦贝尔。他们是杜尔伯特部台吉布特胡、布林、白勒嘎孙和嘎拉珠得部落台吉达西增伯、明嘎德部台吉迪木其、布珠来等三个部落。1790年,经黑龙江将军奏请皇上允准,平分给陈厄鲁特两个苏木,这一部分厄鲁特又称新厄鲁特。
先后两次迁入呼伦贝尔的厄鲁特蒙古人共590户,以户均5口人计,当时厄鲁特部人口应在2950人左右,符合一些资料3000人的记载。但经过几次鼠疫之后,这部分厄鲁特蒙古几乎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几十年的发展,到1990年,厄鲁特蒙古已有169户、751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鄂温克旗伊敏苏木。
三、布里亚特部
布里亚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部落?!睹晒琶厥贰沸醋鞑焕镅捞?。他们统称为浩里11姓,游牧于从贝加尔湖南岸到黑龙江的广阔地区。
1207年,拙赤率领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亚特)也和其他“林木中百姓”的各个部落一样被征服,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一个部落。
16世纪中后期,代洪台吉和巴勒金公主婚后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北岸的乌利仍格之地,11姓豁里·秃马惕(布里亚特)人从此就游牧在额尔古纳河至贝加尔湖、色楞格河的广阔草原,直至20世纪初。
俄国十月革命波及布里亚特地区,布里亚特人中掀起向呼伦贝尔搬迁与不搬迁的激烈斗争。正在争论不休之际,俄国白匪阿塔曼、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俄红军击败,退到布里亚特地区顽抗,使布里亚特人居住区变成战场。他们到处抢劫役马和财产,绑架适龄男子,弄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1918年初,有一部分布里亚特、哈木尼干(鄂温克)牧民带着家眷,赶着畜群,进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地区。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将这批布里亚特人安置在锡尼河地区。1922年有160户、700余人的首批布里亚特移民进入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4个苏木。此后,布里亚特与哈木尼干(鄂温克)人便不断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到1928年,达到3000人,扩建为8个苏木。
四、其他蒙古部
除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部以外,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境内还有主要从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兴安盟和自治区内外迁入的蒙古族。1960年,为解决牧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经自治区批准,由扎赉特旗等地向新巴尔虎左、右旗移入蒙古族1000余户、5000余人。鄂温克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至1989年,由外地移居的蒙古族有1.6万余人。上述移居的蒙古族,多属扎赉特、科尔沁部的后裔。其迁入的原因,或因工作调动和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因原居住地生活困难而到此地谋生,或因投亲靠友而来。其迁入的形式,以散在、个别为主,少有集体迁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