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最新动态今天_风楼阁破解版2.0_夜来香论坛官网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哲里木盟的宗教——萨满教

发布时间:2016-09-05 【字体:
  • 萨满(蒙古语称“博”)教是蒙古族最早信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早在成吉思汗诞生以前,蒙古人便把萨满巫师当做“神灵”来推崇膜拜。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引进藏传宁玛派红帽教(即红教)后,蒙古萨满博逐渐失去“国教”的地位。16世纪,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统一右翼蒙古诸部后,全力以赴引进、扶持藏传格鲁派黄帽佛教(黄教),给萨满巫师们以毁灭性的打击,萨满巫师逐步从西部蒙古地区躲避到东部的科尔沁、布里雅特等部,从民族的上层社会败退到民间下层。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萨满教在人们中还颇有影响,甚至在其他蒙古地区绝迹的“蒙古博”在哲里木地区仍有遗存。

    种类

    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渥都干”。根据信仰的大同小异,行博方式以及职能方面的区别,分为“世袭博”、“陶目勒博”(被博相中而成博,即非世袭博)、“黑博”(坚持萨满教,与喇嘛教斗争的博)、“白博”(向喇嘛教投降的博)、“幻顿”(世袭的,多师传的专门从事祭祀的博)、“莱青”(喇嘛博)。此外,还有“牙斯必拉其博”(专门从事接骨、正骨的博)、“德木齐博”(专门从事接生的博)、“图勒格其博”或“莫日格其博”(专门从事占卜的博)。

    服饰

    博服分头饰和法裙。头饰因男女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女博的头上妆饰较为简单,只是把头发梳成3股大辫,在辫梢上系3个红缨穗,似同蒙古族姑娘出嫁前的发式。蒙古族旧习俗只有姑娘才能梳单辫,而已婚妇女则把头发盘起来。但女博不论婚否一律梳成大辫。男博头饰有三种,一种是大红丝绸包头,第二种是用毡子制成的圆盅状帽盔,周围有一圈檐儿,顶端有帽疙瘩和红穗,第三种是用铜或铁制成的头盔。法裙是蒙古博必备之物。法裙由“衬裙”和“罩裙”两部分组成。衬裙为布质,分左、右两片,每片略呈上窄下宽,用一根布带连接,系于腰际。颜色有黑、黄、绿、红,并镶有红色火焰图案。飘带很长,呈上窄下宽状,有些飘带的中间或末梢,分别缀有一只小铃铛和穗。罩裙由一宽围腰下垂很多飘带组成。飘带有21条、23条、27条不等,颜色斑斓鲜艳,每当博们旋舞时,令人眼花撩乱。

    科尔沁博在过“九道关”(包括“九根钢针”、“九个烙铁”、“九个铡刀”、“九个犁铧”、“九堆火”、“九根绳子”、“九个铜钱”、“九面铜镜”、“九条绒毛绳”)后,要穿新的法服和祖传的法服。做这种法服需要走百家,求百种花布,然后请心灵手巧、漂亮纯洁的姑娘虔诚地制作。

    另有一种盔甲服是科尔沁博莱青的服饰,由许多金属小片构成,后身片长。

    法器

    博的法器有铜镜、博鼓、神鞭、宝剑、腰刀等。

    科尔沁博作法时,师傅博带9面到13面铜镜,徒弟博带8面,最少也带5面(常常是单数)。这些铜镜从小到大,用皮条穿系挂在腰间或前后胸,常达十几斤甚至几十斤。行博时,要不停地晃动,发出响亮而有节奏的撞击声,造成雄武威严的气势。

    博鼓一般用铁圈蒙以皮革制成,其状如蒲扇,直径为30厘米,下有铁手柄,柄尾端拧成三个环,环上又挂9个直径相同的小铁环。作法时,且击且摇,发出“哗哗”的声响。还有“抓鼓”,无柄,上有装饰作响的小铁环。

    腰刀为铁制,圆柄,长约10厘米,柄端饰以彩绸。宝剑,也叫七星宝剑,较腰刀短。作法时,供在神像旁边。

    神鞭有四种,鸢鞭、铃鞭、布条缠裹的鞭、玩具小鞭。制神鞭须取河边的柳条为杆,缠以疯狗之皮(或用五彩布条),并缀以小铜镜、铃和穗。

    偶像

    偶像被蒙古博视为祖先、精灵、神怪的化身,形为三四厘米的小人形,青铜制作,也有木制或布条做成。通常为全身像,头顶端有孔,便于结钮,作为护符挂于颈部。

    宗教活动

    科尔沁博的宗教活动主要是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祭祀求福一般在室外大场进行,包括祭天、祭祖、祭火、祭雷、祭尚喜树、祭敖包、求雨等。驱魔治病是科尔沁博最独具特色的宗教活动,一般在夜间病人家中进行,首先祈祷请神,然后附体下身,其后治病,最后送神。

    祈祷请神

    科尔沁博治病作法一般在夜间进行。穿好全套法服,手持法鼓,在炕上放置香案(八仙桌或小炕桌),香案正中放神像,并点燃明烛,宝剑供奉两边,摆设一只装着炒米的升(量具),插上一束香,献上糕点之类,再放置一只小铁盒,内装粮食和四五个鸡蛋,然后放入偶像,供上三盅酒。

    神坛设好后,病人和愿主坐在炕上,博开始作法,击鼓并向四面八方行拜礼,然后诵唱神灵。

    附体下身

    经过长时间的舞诵祈祷,博的情绪逐渐激动,舞蹈越来越狂热,不断地反复旋转,这时帮博向博敬酒。随着博的情绪达到高潮,铜镜和博鼓的撞击声与帮博的伴唱声急剧交响,博开始“神灵入体”,更加疯狂的舞旋跳跃,并且开始抽搐,口吐白沫,两眼翻白。时而暴烈狂燥,时而悲怆凄凉,最后突然奔向门外,作扑倒搏斗状。

    附体下身的过程就是给人治病的过程。博治病时用火、酒、香,或用烧红的烙铁、铧子等物,但不用药。喇嘛教传入后,科尔沁博采用喇嘛教“送鬼”的形式。

    送神

    作法完毕,帮博再向博进酒,开始送神。然后请博的人家宰羊,准备饭菜,款待大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依法取消萨满教。

上一篇:
内蒙古地区汉传佛教的宗派简述
下一篇:
赤峰市萨满教传播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内蒙古印象  /  民俗风情

哲里木盟的宗教——萨满教

发布时间:2016-09-05 来源:哲里木盟志        【字体:
  • 萨满(蒙古语称“博”)教是蒙古族最早信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早在成吉思汗诞生以前,蒙古人便把萨满巫师当做“神灵”来推崇膜拜。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引进藏传宁玛派红帽教(即红教)后,蒙古萨满博逐渐失去“国教”的地位。16世纪,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统一右翼蒙古诸部后,全力以赴引进、扶持藏传格鲁派黄帽佛教(黄教),给萨满巫师们以毁灭性的打击,萨满巫师逐步从西部蒙古地区躲避到东部的科尔沁、布里雅特等部,从民族的上层社会败退到民间下层。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萨满教在人们中还颇有影响,甚至在其他蒙古地区绝迹的“蒙古博”在哲里木地区仍有遗存。

    种类

    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渥都干”。根据信仰的大同小异,行博方式以及职能方面的区别,分为“世袭博”、“陶目勒博”(被博相中而成博,即非世袭博)、“黑博”(坚持萨满教,与喇嘛教斗争的博)、“白博”(向喇嘛教投降的博)、“幻顿”(世袭的,多师传的专门从事祭祀的博)、“莱青”(喇嘛博)。此外,还有“牙斯必拉其博”(专门从事接骨、正骨的博)、“德木齐博”(专门从事接生的博)、“图勒格其博”或“莫日格其博”(专门从事占卜的博)。

    服饰

    博服分头饰和法裙。头饰因男女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女博的头上妆饰较为简单,只是把头发梳成3股大辫,在辫梢上系3个红缨穗,似同蒙古族姑娘出嫁前的发式。蒙古族旧习俗只有姑娘才能梳单辫,而已婚妇女则把头发盘起来。但女博不论婚否一律梳成大辫。男博头饰有三种,一种是大红丝绸包头,第二种是用毡子制成的圆盅状帽盔,周围有一圈檐儿,顶端有帽疙瘩和红穗,第三种是用铜或铁制成的头盔。法裙是蒙古博必备之物。法裙由“衬裙”和“罩裙”两部分组成。衬裙为布质,分左、右两片,每片略呈上窄下宽,用一根布带连接,系于腰际。颜色有黑、黄、绿、红,并镶有红色火焰图案。飘带很长,呈上窄下宽状,有些飘带的中间或末梢,分别缀有一只小铃铛和穗。罩裙由一宽围腰下垂很多飘带组成。飘带有21条、23条、27条不等,颜色斑斓鲜艳,每当博们旋舞时,令人眼花撩乱。

    科尔沁博在过“九道关”(包括“九根钢针”、“九个烙铁”、“九个铡刀”、“九个犁铧”、“九堆火”、“九根绳子”、“九个铜钱”、“九面铜镜”、“九条绒毛绳”)后,要穿新的法服和祖传的法服。做这种法服需要走百家,求百种花布,然后请心灵手巧、漂亮纯洁的姑娘虔诚地制作。

    另有一种盔甲服是科尔沁博莱青的服饰,由许多金属小片构成,后身片长。

    法器

    博的法器有铜镜、博鼓、神鞭、宝剑、腰刀等。

    科尔沁博作法时,师傅博带9面到13面铜镜,徒弟博带8面,最少也带5面(常常是单数)。这些铜镜从小到大,用皮条穿系挂在腰间或前后胸,常达十几斤甚至几十斤。行博时,要不停地晃动,发出响亮而有节奏的撞击声,造成雄武威严的气势。

    博鼓一般用铁圈蒙以皮革制成,其状如蒲扇,直径为30厘米,下有铁手柄,柄尾端拧成三个环,环上又挂9个直径相同的小铁环。作法时,且击且摇,发出“哗哗”的声响?;褂小白ス摹保薇?,上有装饰作响的小铁环。

    腰刀为铁制,圆柄,长约10厘米,柄端饰以彩绸。宝剑,也叫七星宝剑,较腰刀短。作法时,供在神像旁边。

    神鞭有四种,鸢鞭、铃鞭、布条缠裹的鞭、玩具小鞭。制神鞭须取河边的柳条为杆,缠以疯狗之皮(或用五彩布条),并缀以小铜镜、铃和穗。

    偶像

    偶像被蒙古博视为祖先、精灵、神怪的化身,形为三四厘米的小人形,青铜制作,也有木制或布条做成。通常为全身像,头顶端有孔,便于结钮,作为护符挂于颈部。

    宗教活动

    科尔沁博的宗教活动主要是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祭祀求福一般在室外大场进行,包括祭天、祭祖、祭火、祭雷、祭尚喜树、祭敖包、求雨等。驱魔治病是科尔沁博最独具特色的宗教活动,一般在夜间病人家中进行,首先祈祷请神,然后附体下身,其后治病,最后送神。

    祈祷请神

    科尔沁博治病作法一般在夜间进行。穿好全套法服,手持法鼓,在炕上放置香案(八仙桌或小炕桌),香案正中放神像,并点燃明烛,宝剑供奉两边,摆设一只装着炒米的升(量具),插上一束香,献上糕点之类,再放置一只小铁盒,内装粮食和四五个鸡蛋,然后放入偶像,供上三盅酒。

    神坛设好后,病人和愿主坐在炕上,博开始作法,击鼓并向四面八方行拜礼,然后诵唱神灵。

    附体下身

    经过长时间的舞诵祈祷,博的情绪逐渐激动,舞蹈越来越狂热,不断地反复旋转,这时帮博向博敬酒。随着博的情绪达到高潮,铜镜和博鼓的撞击声与帮博的伴唱声急剧交响,博开始“神灵入体”,更加疯狂的舞旋跳跃,并且开始抽搐,口吐白沫,两眼翻白。时而暴烈狂燥,时而悲怆凄凉,最后突然奔向门外,作扑倒搏斗状。

    附体下身的过程就是给人治病的过程。博治病时用火、酒、香,或用烧红的烙铁、铧子等物,但不用药。喇嘛教传入后,科尔沁博采用喇嘛教“送鬼”的形式。

    送神

    作法完毕,帮博再向博进酒,开始送神。然后请博的人家宰羊,准备饭菜,款待大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依法取消萨满教。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