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最新动态今天_风楼阁破解版2.0_夜来香论坛官网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古籍修复师:妙手匠心缀补时光碎片

发布时间:2024-10-30 【字体:
  • 图片7.jpg 

    修复一丝不苟

     

    图片8.jpg 

    常用的修复工具

     

    图片9.jpg 

    胡雅婧修复北京国子监刻本《南史》

     

    图片10.jpg 

    修复室内一人一桌一灯一卷。

     

    古籍修复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冷门绝学”。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也是较早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的单位。10月初,我们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修复室,近距离了解几名80后古籍修复师的工作,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数十万册古籍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仿佛等待一场续命的手术”

     

    在内蒙古图书馆四楼的一处角落,有一间远离喧嚣的屋子——古籍修复室。走进这里,时间都变得凝滞了,只见7位古籍修复师一人一桌一灯一卷,安静而专注地工作着,屋里只能听到翻动书页和操作工具发出的细微声响。在他们手中,一张张虫蛀、残破、泛黄的书籍被精心修补着,曾被遗忘于历史中的纸张文字,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今人进行着一场别样交流。

    7名古籍修复师都是80后,拥有10年以上的修复工作经验,但在古籍修复行业中,他们还都是年轻一代。胡雅婧是其中一员。她习惯在自己的工作台上,将镊子、竹启子、剪刀、毛笔、喷壶、排刷以及糨糊等常用的修复工具摆放整齐有序。她表示,为了用着称手,很多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是使用多年的“老伙计”了。

    4月份至今,胡雅婧一直在修复明万历31年(1603年)的北京国子监刻本《南史》,这套书为清怡府藏书,比较珍贵。这部古籍从库房中被取出时,表面布满浮尘,包角痕迹已磨损不见,四眼装订的订线也已断开,全书脆化比较严重,后封皮靠近书脊处中部还有大片虫蛀,长度占全书的1/3。

    这样残破不堪的一卷卷古籍,就像经历数百年风雨的“病人”,被胡雅婧放在工作台上,仿佛等待一场续命的手术。为古籍拍照、编写修复档案、制定修复方案等准备工作完成后,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从封皮开始,修复师要为其清洗脏污,部分缺损严重的封皮还需要用配纸进行托裱。之后,要对每一卷书拆线、拆纸钉、拆包角、清洗书页、处理虫眼等。到了复原阶段,修复师还要对书页进行喷水、压平、折叶、修剪、整理、钉纸捻、穿线、装订等20多道工序。在装订步骤完成后,一本古籍才算真正修复完毕。

     

    不能用速度和效率衡量的工作

     

    这是胡雅婧和同事们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每天早上7点多,修复师们就走进工作室,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在这间屋子里,他们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于自己手中的修补工作,鲜少有休息和交谈。第一次观看修复过程,让人觉得这是一份枯燥而寂寞的工作,但修复师们却不约而同地说:喜欢这份工作。

    马天歌也是这里的一名修复师。她说道“也许外行看来,修复每一页古籍都是一样的操作流程??啥杂谖颐抢此?,每一次修复过程,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面对不同问题,我们要用最适合的方式做出最优的修复。每每看到一页页朽烂的古籍,在手中重获新生,就是我们最满足的时候。”

    古籍经过了漫长岁月的侵蚀,收集到图书馆时大多存在霉变、虫蛀、酸化、脆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保存及阅读,这就需要古籍修复师以高超的技艺为其“治病”,让残损破旧的古籍焕发新生,古籍修复师就是一个个妙手回春的“医生”。

    明代周嘉胄在其著作《装潢志》里曾概括古籍修复师应做到“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修复古籍的繁琐精细可见一斑。

    马天歌介绍说,修复古籍的每一步,都要求修复师足够细心和娴熟技术。例如,修复残缺古籍的纸张,不同年代的书籍所使用的纸张大不相同,补纸就要找到和原有书叶材质、纹理、颜色一样的纸张。另外,数百上千年的时光,让书籍变色发黄,修复师要使用合适的染料将补纸染成和原有纸张相近的颜色。

    古籍修复不是能用速度和效益衡量的工作。面对珍贵的古籍,所有动作必须细心再细心。修复一张破损严重的书页,技艺娴熟的修复师往往需要一到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古籍修复师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的基本原则,这样做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时,可以随时清除之前的修复状态,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

     

    给古籍第二次“生命”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2008年获批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さノ弧保凶欧浅7岣坏墓偶娌?。现藏汉文古籍、民国线装文献1万余部、近20万册,蒙古文、藏文、满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约2.3万册,4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有1/3左右的古籍存在破损、虫蛀、脱页、脆化等问题,需要抢救性?;ず托薷?。

    古籍修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珍贵古籍。一册古老的典籍,承载着文化的绵延,经历成百上千年的时光,它们依然能焕然一新,这离不开每一位古籍修复师的努力。

    用指尖修复历史的伤痕,与时间赛跑,给古籍第二次“生命”,正是这些年轻的古籍修复师们年复一年的工作,他们让更多古籍从库房中走出“疗伤”,并在现代社会中活起来、传下去。


上一篇:
刘海燕:用心守护流动的“家”
下一篇:
孙金松:勇担文物考古使命 深耕民族团结沃土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内蒙古印象  /  人物风采  /  当代

古籍修复师:妙手匠心缀补时光碎片

发布时间:2024-10-30 来源:北方新报        【字体:
  • 图片7.jpg 

    修复一丝不苟

     

    图片8.jpg 

    常用的修复工具。

     

    图片9.jpg 

    胡雅婧修复北京国子监刻本《南史》。

     

    图片10.jpg 

    修复室内一人一桌一灯一卷

     

    古籍修复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冷门绝学”。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也是较早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的单位。10月初,我们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修复室,近距离了解几名80后古籍修复师的工作,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数十万册古籍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仿佛等待一场续命的手术”

     

    在内蒙古图书馆四楼的一处角落,有一间远离喧嚣的屋子——古籍修复室。走进这里,时间都变得凝滞了,只见7位古籍修复师一人一桌一灯一卷,安静而专注地工作着,屋里只能听到翻动书页和操作工具发出的细微声响。在他们手中,一张张虫蛀、残破、泛黄的书籍被精心修补着,曾被遗忘于历史中的纸张文字,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今人进行着一场别样交流。

    7名古籍修复师都是80后,拥有10年以上的修复工作经验,但在古籍修复行业中,他们还都是年轻一代。胡雅婧是其中一员。她习惯在自己的工作台上,将镊子、竹启子、剪刀、毛笔、喷壶、排刷以及糨糊等常用的修复工具摆放整齐有序。她表示,为了用着称手,很多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是使用多年的“老伙计”了。

    4月份至今,胡雅婧一直在修复明万历31年(1603年)的北京国子监刻本《南史》,这套书为清怡府藏书,比较珍贵。这部古籍从库房中被取出时,表面布满浮尘,包角痕迹已磨损不见,四眼装订的订线也已断开,全书脆化比较严重,后封皮靠近书脊处中部还有大片虫蛀,长度占全书的1/3。

    这样残破不堪的一卷卷古籍,就像经历数百年风雨的“病人”,被胡雅婧放在工作台上,仿佛等待一场续命的手术。为古籍拍照、编写修复档案、制定修复方案等准备工作完成后,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从封皮开始,修复师要为其清洗脏污,部分缺损严重的封皮还需要用配纸进行托裱。之后,要对每一卷书拆线、拆纸钉、拆包角、清洗书页、处理虫眼等。到了复原阶段,修复师还要对书页进行喷水、压平、折叶、修剪、整理、钉纸捻、穿线、装订等20多道工序。在装订步骤完成后,一本古籍才算真正修复完毕。

     

    不能用速度和效率衡量的工作

     

    这是胡雅婧和同事们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每天早上7点多,修复师们就走进工作室,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在这间屋子里,他们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于自己手中的修补工作,鲜少有休息和交谈。第一次观看修复过程,让人觉得这是一份枯燥而寂寞的工作,但修复师们却不约而同地说:喜欢这份工作。

    马天歌也是这里的一名修复师。她说道“也许外行看来,修复每一页古籍都是一样的操作流程??啥杂谖颐抢此?,每一次修复过程,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面对不同问题,我们要用最适合的方式做出最优的修复。每每看到一页页朽烂的古籍,在手中重获新生,就是我们最满足的时候?!?/span>

    古籍经过了漫长岁月的侵蚀,收集到图书馆时大多存在霉变、虫蛀、酸化、脆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保存及阅读,这就需要古籍修复师以高超的技艺为其“治病”,让残损破旧的古籍焕发新生,古籍修复师就是一个个妙手回春的“医生”。

    明代周嘉胄在其著作《装潢志》里曾概括古籍修复师应做到“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修复古籍的繁琐精细可见一斑。

    马天歌介绍说,修复古籍的每一步,都要求修复师足够细心和娴熟技术。例如,修复残缺古籍的纸张,不同年代的书籍所使用的纸张大不相同,补纸就要找到和原有书叶材质、纹理、颜色一样的纸张。另外,数百上千年的时光,让书籍变色发黄,修复师要使用合适的染料将补纸染成和原有纸张相近的颜色。

    古籍修复不是能用速度和效益衡量的工作。面对珍贵的古籍,所有动作必须细心再细心。修复一张破损严重的书页,技艺娴熟的修复师往往需要一到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古籍修复师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的基本原则,这样做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时,可以随时清除之前的修复状态,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

     

    给古籍第二次“生命”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2008年获批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さノ弧保凶欧浅7岣坏墓偶娌?。现藏汉文古籍、民国线装文献1万余部、近20万册,蒙古文、藏文、满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约2.3万册,4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有1/3左右的古籍存在破损、虫蛀、脱页、脆化等问题,需要抢救性?;ず托薷?。

    古籍修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珍贵古籍。一册古老的典籍,承载着文化的绵延,经历成百上千年的时光,它们依然能焕然一新,这离不开每一位古籍修复师的努力。

    用指尖修复历史的伤痕,与时间赛跑,给古籍第二次“生命”,正是这些年轻的古籍修复师们年复一年的工作,他们让更多古籍从库房中走出“疗伤”,并在现代社会中活起来、传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智能导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