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最新动态今天_风楼阁破解版2.0_夜来香论坛官网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牦牛图岩画:凝聚民族交流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4-08-21 【字体:
  • image.png

     

    牦牛图岩画源于阿拉善曼德拉山,石质为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

     

    步入包头博物馆《史话石说——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展厅,赫然入目的是一块浑然天成、沧桑厚重的峥嵘磐石,“史话石说”四个古朴粗拙的大字扑面而来。展厅阿拉善岩画部分,巨型写真喷绘让观众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山脉荒漠中,蓝天白云下的曼德拉山气势巍峨。一级文物——刻着牦牛图案的黑褐色岩石十分引人注目。

    岩石上边长46厘米,下边长48厘米,左边长23.5厘米,右边长45.5厘米,厚度35厘米。牦?;娓?5厘米,宽27厘米。

    牦牛图岩画源于阿拉善曼德拉山,石质为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石块的刻画面平整?;媸且煌逢笈5牟嗌砑粲?。牛头长窄,顶平额宽,唇鼻张扬,脖肩连结厚实,脊背棘突较高,腰臀微曲发力,胸腹宽阔饱满,体侧牛毛浓密如垂帘,四肢短而粗壮,腿部关节明显??袒呤褂猛ㄌ逶淇碳挤?,敲凿除去岩石的日晒面,构成奔牛图案,边缘可见凿痕。作品对牦牛的体态、肌肉、关节、皮毛把握得相当到位,表现手法非常细腻,艺术感染力极高。

    牦牛图岩画主要集中于西藏和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也有分布。包头博物馆收藏的牦牛图岩画采集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曼德拉山。距离曼德拉山东北方直线650公里的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岩画集中区域也有牦牛图案岩画,《包头岩画》一书就收录着该旗查干哈达苏木哈达哈少嘎查的《牵牦牛图》岩画。

     

    image.png 

     

    岩石的画面是一头牦牛的侧身剪影

     

    曼德拉山在阴山西段南侧,与主山脉隔路相对,植被条件好,能遮风避雨,附近还有季节性水源,便于驻牧转场,是天然的草原十字通路交会点,历代游牧部族放牧迁徙时多在此处休憩。

    牦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青藏高原人民衣食住行的重要资源,其形象、气质、元素已融入到高原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牦牛背上承载的文化塑造了高原人的性格,是劳动人民公认的高原象征。青藏高原的牦牛形象出现在内蒙古岩画上,诉说的是一段民族融合之旅。

    汉文化是西夏文化的源头,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是西夏文明的特点。曼德拉山西北的额济纳旗黑城遗址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物和文献,其中有西夏文《颂师典》,里面有“蕃汉弥人同一母”的记载,意思是党项人称自己和汉族人、吐蕃人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关系。西夏时期战争频繁,人口组成复杂,统治者推行儒学、蕃学和佛教,派通晓汉文、西夏文、藏文的教职人员到各地授学传法,以自身文化修养团结各族百姓。曼德拉山牦牛图岩画的作者或许就在这些人中。遥想一位教师在授学传法途中落脚于青山绿野的曼德拉山,触景生情,便把家乡的牦牛图像凿刻在岩石上抒发乡愁,于是就有了这块艺术水平超过常见牦牛题材岩画的佳作。

    岩画记录着制作时代的生产生活历史实况,是真实可信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象征。涂绘岩画从广西花山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兴安盟阿尔山都有遗存。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凿刻人面像岩画也在陕西西安老牛坡、新疆阿尔泰山、内蒙古阴山大量出现。牦牛图案岩画从青藏高原到北疆大漠以牛角形做弧形分布,由此我们可以说,岩画印证着中华民族早期多元文化融合圈的前进序列,是民族交流过程不断、民族融合不停的历史实证。

     


上一篇:
乌兰花第一锅:见证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
下一篇:
“渠规禁牌”抚人心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内蒙古印象  /  文物古迹

牦牛图岩画:凝聚民族交流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4-08-21 来源:内蒙古日报        【字体:
  • image.png

     

    牦牛图岩画源于阿拉善曼德拉山,石质为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

     

    步入包头博物馆《史话石说——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展厅,赫然入目的是一块浑然天成、沧桑厚重的峥嵘磐石,“史话石说”四个古朴粗拙的大字扑面而来。展厅阿拉善岩画部分,巨型写真喷绘让观众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山脉荒漠中,蓝天白云下的曼德拉山气势巍峨。一级文物——刻着牦牛图案的黑褐色岩石十分引人注目。

    岩石上边长46厘米,下边长48厘米,左边长23.5厘米,右边长45.5厘米,厚度35厘米。牦?;娓?5厘米,宽27厘米。

    牦牛图岩画源于阿拉善曼德拉山,石质为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石块的刻画面平整?;媸且煌逢笈5牟嗌砑粲?。牛头长窄,顶平额宽,唇鼻张扬,脖肩连结厚实,脊背棘突较高,腰臀微曲发力,胸腹宽阔饱满,体侧牛毛浓密如垂帘,四肢短而粗壮,腿部关节明显??袒呤褂猛ㄌ逶淇碳挤?,敲凿除去岩石的日晒面,构成奔牛图案,边缘可见凿痕。作品对牦牛的体态、肌肉、关节、皮毛把握得相当到位,表现手法非常细腻,艺术感染力极高。

    牦牛图岩画主要集中于西藏和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也有分布。包头博物馆收藏的牦牛图岩画采集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曼德拉山。距离曼德拉山东北方直线650公里的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岩画集中区域也有牦牛图案岩画,《包头岩画》一书就收录着该旗查干哈达苏木哈达哈少嘎查的《牵牦牛图》岩画。

     

    image.png 

     

    岩石的画面是一头牦牛的侧身剪影

     

    曼德拉山在阴山西段南侧,与主山脉隔路相对,植被条件好,能遮风避雨,附近还有季节性水源,便于驻牧转场,是天然的草原十字通路交会点,历代游牧部族放牧迁徙时多在此处休憩。

    牦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青藏高原人民衣食住行的重要资源,其形象、气质、元素已融入到高原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牦牛背上承载的文化塑造了高原人的性格,是劳动人民公认的高原象征。青藏高原的牦牛形象出现在内蒙古岩画上,诉说的是一段民族融合之旅。

    汉文化是西夏文化的源头,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是西夏文明的特点。曼德拉山西北的额济纳旗黑城遗址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物和文献,其中有西夏文《颂师典》,里面有“蕃汉弥人同一母”的记载,意思是党项人称自己和汉族人、吐蕃人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关系。西夏时期战争频繁,人口组成复杂,统治者推行儒学、蕃学和佛教,派通晓汉文、西夏文、藏文的教职人员到各地授学传法,以自身文化修养团结各族百姓。曼德拉山牦牛图岩画的作者或许就在这些人中。遥想一位教师在授学传法途中落脚于青山绿野的曼德拉山,触景生情,便把家乡的牦牛图像凿刻在岩石上抒发乡愁,于是就有了这块艺术水平超过常见牦牛题材岩画的佳作。

    岩画记录着制作时代的生产生活历史实况,是真实可信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象征。涂绘岩画从广西花山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兴安盟阿尔山都有遗存。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凿刻人面像岩画也在陕西西安老牛坡、新疆阿尔泰山、内蒙古阴山大量出现。牦牛图案岩画从青藏高原到北疆大漠以牛角形做弧形分布,由此我们可以说,岩画印证着中华民族早期多元文化融合圈的前进序列,是民族交流过程不断、民族融合不停的历史实证。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智能导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