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华、彭明、郑惠、张静如等前辈专家的鼓励下,田子渝遍访李汉俊的学生、亲属和后人,坚持不懈地收集、整理和研究李汉俊遗著,挖掘出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00余篇,不仅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而且独撰了近20万字的专著《李汉俊》,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丛书”之一于1997年出版。经过田子渝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李汉俊的历史功绩终于得到承认,历史地位得以恢复。2002年出版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写道:“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达、邓中夏、蔡和森、杨匏安、高君宇、恽代英、瞿秋白、赵世炎、陈潭秋、何叔衡、俞秀松、向警予、何孟雄、李汉俊、张太雷、王尽美、邓恩铭、张闻天、罗亦农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先后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薄霸谖够热说陌镏?,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1920年6月,他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还起草了党的纲领?!?/div>
通过对恽代英、李汉俊、董必武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田子渝收集和整理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的第一手资料日趋丰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恢宏画卷在他的脑海中越来越明晰、立体。于是他开始投入大部分精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其代表性成果就是2012年由学习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以下简称《传播史》)。此书近60万字,被学术界誉为该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传播史》之所以将时间上限定为1918年,是因为田子渝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自觉传播的发端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之所以将时间下限设在1922年,是因为同年中共二大制定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纲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这部书中,田子渝非常注重史料的梳理与考据,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所形成和积累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空前广泛的检索和整理,挖掘出不少以往学术界关注不够、利用较少的史料。他不仅充分运用《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晨报(副刊)》等早期报刊和《阶级争斗》《唯物史观解说》《工钱劳动与资本》《社会主义讨论集》等早期著作,作为立论的史料基础,还全面利用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瞿秋白、蔡和森等一大批早期传播者的全集、文集,以及“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运动档案资料丛书”等专题文献资料,引证的史料具有原始性、广泛性、权威性,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在人物评价上,田子渝充分肯定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蔡和森等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对李汉俊、施存统、张申府、刘仁静等人的历史功绩给予实事求是的评议。这种客观的写作态度与求真的治学精神使这部书多维度、全景式再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斑斓辉煌、群星灿烂”的历史,成为一部“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作品。
尤其难得的是,田子渝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国内外搜集了近300幅珍贵照片刊于书中,其中不少照片是首次公布,进一步增加了学术信息量和历史厚重感。有学者评价:“该书从纵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历史脉络,从横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涉及的党派、群体、机构、媒介、渠道、思潮、传播内容和国际因素等,用大量不可撼动的史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div>
优秀成果的背后,是田子渝艰辛的付出。这部书从2004年动笔到2011年定稿,整整用了7年时间。田子渝为撰写此书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厚厚的书稿已记不清曾反复修改过多少遍。笔者作为与其熟识的晚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该课题立项之初,当时已近花甲之年的田先生气宇轩昂,满头青丝,看上去似乎只有40多岁的样子,人人都夸他显年轻;可是待到7年后成果出版时,蓦然间发现他已经是华发丛生,举手投足虽然依旧风度翩翩,但是常常略显疲态,一望即知其为年近古稀之人。田先生的挚友、家父李良明教授曾对笔者感叹道:“老田视学术如生命。为了写好这本书,他真的是透支了身体啊!”
汇编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文本
《传播史》给田子渝带来了崇高的学术声誉。2014年,68岁的田子渝办理了退休手续。有人劝他,既已功成名遂,理应好好休息、颐养天年??墒?,田子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继续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只盼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著作文本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凡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创建史,就得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著作文本进行详细梳理、考察和解析。然而截至田子渝退休时,这个方向的工作可谓鲜人问津,因为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推出高质量成果既难又慢。田子渝秉持探寻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源头活水的初心,不计得失,奔走于海内外多家学术单位和文博机构,呕心沥血地检索、整理各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著作文本,一心要开辟出一片新的学术天地。
2017年,田子渝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教育部社科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获批立项。年逾古稀的田子渝召集来自湖北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嘉兴学院等单位的学者,组成一支老中青结合、跨省、跨校、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始编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以下简称《丛编》)。他从自己历年收集的250多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著作文本中,精选出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广泛传播影响和独特思想价值的151种珍稀版本,组织团队成员分别对其进行细致的整理、校订、注释和说明,汇编成45卷丛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大型史料编纂的先河。
这项基础性文化工程的挑战性超乎想象。所有的文本都是将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文言文、白话文混杂,甚至译文语义不标准,许多人名、地名、术语与现今差别很大,光是马克思的译名就有“麦喀氏”“马尔格士”“马格斯”“马克斯”等10余种。对文本内容进行疏解、考证是《丛编》编撰过程中工作量最大,也是难度最高的部分,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版本学等众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稍不留意就会弄错、出现硬伤。笔者忝为团队成员之一,至今回想起大家在田先生的领导下精诚合作、协同攻关的往事,仍然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夜深入静之际,包括田先生在内的不少团队成员,往往还继续在微信工作群内热烈讨论某处“注释”应该如何修改、某篇“说明”应当如何润色。尽管当时感到有些疲倦,但是一想到年迈多病的首席专家尚且没有休息,仍在坚持工作,我们就又充满了力量。
为了做好文献整理和考据,田子渝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多次率团队成员赴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南京、澳门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仔细查访,穷幽探微,尽最大努力寻找中文首译版本,并与外文原著进行认真比对,订正翻译失真之处,更改错字、别字,同时对每种文本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历史地位等进行阐释,以方便当代读者理解。《丛编》共计2700余万字,其中对文本的“注释”和“说明”就达310余万字,绝大多数中文译文都对照了外文原著,一些释文填补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2021年10月,《丛编》首发式在武汉举行。田子渝及全体团队成员通过将近5年废寝忘食的辛勤劳动,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新中国72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学术界对该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丛编》抢救和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
深挖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富矿”
《丛编》的出版远非田子渝学术生涯的终点。在他眼中,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领域是一座“富矿”,仍然蕴藏着许多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探究的重要选题?!洞员唷返奈适牢玫匮芯空庑┭√獯丛炝颂跫?。
例如,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研究十分有限。在已有的成果中,碎片化、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研究者并未充分掌握这方面的原始著作文本?!洞员唷芳剂思蟹从陈砜怂贾饕甯九鄣摹陡救擞肷缁帷贰陡九ビ虢础贰渡缁嶂饕宓母九邸返?种原著的早期中译本?!陡九肷缁嶂饕濉肥堑鹿穆砜怂贾饕逭甙鹿潘固亍け侗抖谖ㄎ锸饭勐凼龈九夥盼侍獾木渲鳎群蟊环氤?0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反响强烈。1927年沈端先(夏衍)以《妇人与社会》为名将该书译成中文,由上??魇榈瓿霭妗T?995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新的中译本之前,沈译本一直是《妇女与社会主义》唯一的中译本。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波及其中国化,不可能绕开《妇人与社会》这部关键性译著。但是截至目前,关于该书在中国对妇女运动的影响以及在妇女解放过程中的作用鲜有研究。
又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传播,学者以往的研究多半集中在鲁迅和“左联”方面。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冯雪峰、沈雁冰(茅盾)、李汉俊、杨明斋等人就先后翻译、编写了《新俄罗斯的无产阶级文学》《革命的文学》《无产阶级与文学》《艺术与民众的精神》《俄国文学史略》《评中西文化观》等重要著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冯雪峰以笔名“画室”翻译的《新俄罗斯的无产阶级文学》是我国最早译介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专著,为国人了解苏俄文学发挥了巨大作用。鲁迅曾在北新书局图书广告中大力推荐此书。但对以上这些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著作,当前学界的研究依然不够充分。
再如,有些人物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他们几乎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首个中文本的译者郑次川、《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译者陈溥贤、《近世经济思想史论》的译者李天培、《共产主义与智识阶级》的作者田诚等,当代学者对他们知之甚少。以《共产主义与智识阶级》为例,该书1921年6月在武汉发行,首次旗帜鲜明地宣布在中国“第一步要组织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就是共产党”,第二步就要使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舆论氛围。但是“田诚”究竟是何许人也?生平事迹有哪些?至今仍是个谜团。笔者发现学界猜测田诚可能是陈独秀、李大钊或李汉俊的笔名,并就此向田先生请教,他表示目前的证据仍然十分有限,既无法证实亦无从证伪田诚是谁的笔名。显然,对以上人物进行考证,查清他们的真实身份、生平事迹、思想轨迹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田子渝希望,他的研究团队能充分利用《丛编》汇集的学术资源,争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而他本人的下一个目标是撰写一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通史》。我们相信,这将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