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元康五年(295),鲜卑拓跋部首领拓拔禄官分国人为三部,盛乐一带(今和林格尔县以西至黄河),由拓跋猗卢率部驻牧。西晋建兴元年(313),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王。西晋建兴四年(316),拓跋猗卢被其子杀死,发生内乱。东晋咸康七年(341),铁弗匈奴首领刘虎攻代,代王什翼犍(时都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北),派军反击,大破铁弗匈奴军。
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主苻坚遣数路大军攻代,什翼犍战败,代政权灭亡。
北魏登国元年(386)正月,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成乐,改名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称魏王,国号魏;为北魏建国之始。北魏天兴元年(398),魏王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第二年(399),即位皇帝。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袭击敕勒(高车)各部,把降服的数十万户敕勒人及牛马百余万头(匹)迁至东起濡源(今河北省丰宁县西),西至五原,沿阴山一带。北魏设6镇,即沃野(今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北)、怀朔(今包头市固阳县境内)、武川(今武川县土城梁)、抚冥(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柔玄(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台吉庙东北)、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境)。
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承光元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地区,包括今呼和浩特地区。
西晋元康五年(295),鲜卑拓跋部首领拓拔禄官分国人为三部,盛乐一带(今和林格尔县以西至黄河),由拓跋猗卢率部驻牧。西晋建兴元年(313),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王。西晋建兴四年(316),拓跋猗卢被其子杀死,发生内乱。东晋咸康七年(341),铁弗匈奴首领刘虎攻代,代王什翼犍(时都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北),派军反击,大破铁弗匈奴军。
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主苻坚遣数路大军攻代,什翼犍战败,代政权灭亡。
北魏登国元年(386)正月,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成乐,改名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称魏王,国号魏;为北魏建国之始。北魏天兴元年(398),魏王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第二年(399),即位皇帝。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袭击敕勒(高车)各部,把降服的数十万户敕勒人及牛马百余万头(匹)迁至东起濡源(今河北省丰宁县西),西至五原,沿阴山一带。北魏设6镇,即沃野(今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北)、怀朔(今包头市固阳县境内)、武川(今武川县土城梁)、抚冥(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柔玄(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台吉庙东北)、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境)。
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承光元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地区,包括今呼和浩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