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最新动态今天_风楼阁破解版2.0_夜来香论坛官网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锡林郭勒盟行政区域建制概况

发布时间:2021-11-06 【字体:
  •  

    一、行政区域建制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集通铁路经过境内。东与赤峰市、哲里木盟、兴安盟相连,南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毗邻,西与乌兰察布盟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1095公里。盟境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500公里,面积202580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非农业人口40.43万),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数的29.2%,其余为汉、回、满、藏、鄂温克、鄂伦春等20多个民族。行政区划代码152500。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西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649公里。现辖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和多伦县等12个市、旗、县,112个苏木、33个乡、1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80个居民委员会、320个村民委员会、589个嘎查委员会。锡林郭勒草原已加入世界自然?;で?SPAN lang=EN-US>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512月,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领导下,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广泛开展了自治运动。19462月中旬,察哈尔盟在各旗县建立9个自治运动联合会旗支会、67个苏木支会的基础上,32741,在明安旗道英海日罕(今正蓝旗宝绍代苏木)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选举产生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盟分会。同时,大会经过民主选举盟长、副盟长、委员,宣布察哈尔盟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察哈尔省民主政府。411,锡林郭勒盟在各旗普遍建立自治运动联合会支会的基础上,在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选举产生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锡林郭勒盟分会。同时,大会宣布锡林郭勒盟自治政府成立,民主选举产生了盟长、副盟长、委员,盟政府驻贝子庙,隶属察哈尔省民主政府。194673,察哈尔省将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委托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同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队进攻张家口,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总部由张家口转移到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云泽(乌兰夫)等领导人在10月到贝子庙。当时成立中共锡察委员会。1125,根据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会117第六次常务会议决定,为统一察、锡两盟分会各地方行政领导及军事的需要,在察、锡两盟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锡地方行政委员会,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察、锡两盟地区的代表机关,领导察、锡两盟行政工作,驻贝子庙。19475月,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和察哈尔盟民主政府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锡盟地方行政委员会和察、锡两盟及其所属各级自治运动分、支会均撤销。察哈尔盟民主政府(驻察干乌拉庙)辖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镶黄旗、商都旗、明安旗、太仆寺左旗、太仆寺右旗8个旗。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辖阿巴嘎左旗、阿巴嘎右旗、阿巴嘎纳尔左旗、阿巴嘎纳尔右旗、浩济特左旗、浩济特右旗、乌珠穆沁左旗、乌珠穆沁右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10个旗。盟及一部分旗民主政府的建立,废除了草原封建王公世袭制度。

    194811月,将察哈尔盟的商都旗、镶黄旗合并,改设为商都镶黄联合旗(驻拉拜庙);将正白旗、镶白旗合并,改设为正白镶白联合旗(驻布日都庙);将明安旗与太仆寺右旗合并,改设为明安太右联合旗。同时,将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左翼旗、乌珠穆沁右翼旗、浩济特左旗3个旗合并,改设为东部联合旗(驻哈拉嘎庙);将阿巴嘎左旗、阿巴嘎纳尔左旗、浩济特右旗3个旗合并,改设为中部联合旗(驻贝子庙);将阿巴嘎右旗、阿巴嘎纳尔右旗合并,改设为西部联合旗(驻罕布音庙)。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察哈尔盟民主政府辖正蓝旗、商都镶黄联合旗、正白镶白联合旗、太仆寺左旗、明安太右联合旗;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辖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19508月,将察哈尔省的宝昌县、化德县(除三区外)、多伦县(除二号区外)及沽源县的后新地房子村、诺治村,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盟管辖。同年,察哈尔盟民主政府由明安旗女子部(原察哈尔盟女子中学校址)迁驻宝昌县城关。1952526,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建制,其区域并入西部联合旗。195391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锡林郭勒盟驻地贝子庙更名为锡林浩特。19545月,察哈尔盟民主政府、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分别改称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19559月,察、锡两盟的人民政府分别改称察哈尔盟人民委员会、锡林郭勒盟人民委员会。1956614,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锡林郭勒盟的东部联合旗,分设东乌珠穆沁旗(驻喇嘛库伦庙)和西乌珠穆沁旗(驻王盖庙);撤销西部联合旗,改设阿巴嘎旗(驻汉布音庙)。

    1956911,察哈尔盟人民委员会所辖旗县进行了调整:撤销明安太右联合旗,其区域除布拉根陶海苏木外并入正蓝旗,并将原宝昌县的哈巴嘎区划入正蓝旗,旗人民委员会由纳日图迁至黄旗大营子;撤销宝昌县,其区域(除星跃、哈巴嘎2个区外)并入太仆寺左旗,并将太仆寺左旗更名为太仆寺旗,旗人民委员会由炮台营子迁至宝昌镇;将正白镶白联合旗,更名正镶白旗,旗人民委员会由布尔都庙迁至察汉淖尔,并将正蓝旗扎嘎斯台淖苏木的西部、原明安太右联合旗的布拉根陶海苏木、原宝昌县的星耀区划归正镶白旗;将商都镶黄联合旗更名商都镶黄旗,并将正镶白旗的翁公苏木西部、武恩巴图苏木西部地区划入商都镶黄旗。19571月,将二连镇升格为县级镇;719,二连镇改称二连浩特。1958417,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察哈尔盟人民委员会、锡林郭勒盟人民委员会分别改建为察哈尔盟行政公署、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作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同年9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察哈尔盟建制,其原辖太仆寺旗、正蓝旗、正镶白旗、商都镶黄旗、多伦县、化德县划归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管辖(1958103,察哈尔盟并入锡林郭勒盟)。1960913,经国务院批准,商都镶黄旗更名镶黄旗;撤销化德县,其辖区并入镶黄旗,旗人民委员会由新宝力格迁驻化德镇。1963413,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化德县,原化德县的行政区域不变。同时,镶黄旗人民委员会由化德镇迁驻新宝力格。同年102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阿巴哈纳尔旗,以锡林浩特为中心,将阿巴嘎旗和西乌珠穆沁旗的阿尔善宝力格人民公社、潮格乌拉农场、军营牧场的一、二、六队及毕力格牧场等区域划为阿巴哈纳尔旗的行政区域。1966118,将苏尼特右旗的二连浩特镇改设二连浩特市(县级),隶锡林郭勒盟。

    1966516,“文化大革命”开始,锡林郭勒盟行政机关被冲击。1967921,成立锡林郭勒盟革命委员会为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一元化”体制,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96911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管辖。19786月,将锡林郭勒盟革命委员会改建为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198051,经国务院批准,将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由乌兰察布盟划回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管辖。19831010,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巴哈纳尔旗建制,设立锡林浩特市(县级),以原阿巴哈纳尔旗的区域为锡林浩特市的行政区域,隶属锡林郭勒盟。1998年,锡林郭勒盟公署建立直属的乌拉盖经济综合开发区和黑河示范区。

    三、历史沿革

    今锡林郭勒盟地区,秦朝时除南部的多伦县、正蓝旗的部分区域属渔阳郡,太仆寺旗的大部区域属上谷郡外,其余绝大部分属匈奴和东胡草原游牧政权统辖。西汉时,约今锡林浩特市以西区域为匈奴单于庭政权统辖;以东的东乌珠穆沁旗属鲜卑,西乌珠穆沁旗属乌桓辖区;盟境南部区域属幽州渔阳郡和上谷郡。东汉永寿二年至光和元年(公元156年~178年),今盟境属鲜卑首领庭(设在今大青山)草原游牧政权统辖。三国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公元236年~262年),今盟境主要属鲜卑拓跋政权统辖。西晋年间,今盟境属鲜卑所辖。东晋十六国时,代建国二十九年(公元366年),今盟境锡林浩特市以西区域属代国(鲜卑拓跋氏)政权统辖;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上述区域为前秦(氐族)政权统辖;魏登国十年(公元395年),今锡林浩特市和多伦县以西区域属魏政权统辖。北魏神二年(公元429年),今盟境大部为高车族辖区。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今盟境二连浩特市、镶黄旗、苏尼特右旗等区域属柔玄镇镇戍区域;今苏尼特左旗南部、阿巴嘎旗南部、正镶白旗、太仆寺旗等属怀荒镇镇戍区域;今锡林浩特市南部、多伦县、正蓝旗等属御夷镇镇戍区域。同时,今盟境苏尼特左旗北部、阿巴嘎旗北部、锡林浩特市北部部分区域属柔然可汗庭政权统辖;今东乌珠穆沁旗属地豆于辖区;今西乌珠穆沁旗约为库莫奚辖区。东西魏时,今盟境锡林浩特市以西区域属柔然统辖;以东区域属地豆于、库莫奚辖区。北周时,今盟境锡林浩特市以西区域属突厥族辖区;以东区域属地豆于、库莫奚、契丹辖区。

    隋朝,今盟境北部、东部为东突厥统辖区;西部、南部为隋王朝的涿郡、奚族安落郡管辖区域。唐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今盟境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以西、阿巴嘎旗北部、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市一带为定襄都督府辖区;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南部、正蓝旗大部、正镶白旗、太仆寺旗、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一带为桑乾都督府辖区。定襄、桑乾二都督府隶属单于都护府。同时,今多伦县属松漠都督府辖区,隶属河北道;今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属居延都督府(霫族)辖区。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今盟境大部区域属突厥统辖;今太仆寺旗、多伦县和正蓝旗南部区域属饶乐都督府(奚族)辖区,隶属河北道。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今盟境大部区域属振武节度使统辖;今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和二连浩特市等区域属回纥统辖。五代十国时,今盟境属契丹辽统辖区。辽代,今盟境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和锡林浩特市大部属上京道临潢府辖区;今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和苏尼特左旗满都拉镇以南、阿巴嘎旗南部以及锡林浩特市南部等区域属倒塌岭节度使司管辖;今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镶黄旗等区域属西京道奉圣州。金代在今盟境设置有:大盐泺群牧司(治所在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隶临潢府庆州;桓州、西北路招讨司驻清塞(今正蓝旗四郎城遗址),辖今正蓝旗、多伦县、正镶白旗、太仆寺旗等区域,隶属西京路;西京盐司“狗泺”(在今太仆寺旗南境)。今镶黄旗一带属西京路宣德州;今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等区域属西京路汪古部辖区。今苏尼特左旗北部、阿巴嘎旗北部以及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等区域属蒙古广吉剌部、克烈部辖区。

    元朝蒙古国宪宗六年(1256年)三月,忽必烈命刘秉忠等选择桓州之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筑城,营造宫室。经过三年时间,建起一座新城,定名开平(今正蓝旗“五一”种畜?。?。蒙古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即皇帝位,称元世祖。四月,升开平为府,建立国都。蒙古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正式给开平府加号为上都,升为上都路,设总管府兼开平府尹。元至顺元年(1330年),今盟境置有上都路,治所开平(今正蓝旗“五一”种畜场上都故址);桓州(治所在今正蓝旗),辖区相当今正蓝旗、多伦县、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大部区域,隶属上都路;宝昌州(治所在今太仆寺旗贡宝拉嘎苏木),辖区相当今镶黄旗、正镶白旗和太仆寺旗等区域,隶兴和路。今盟境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等区域,属应昌路应昌府管辖;今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北部区域属岭北行省和宁路东南边辖区;今东乌珠穆沁旗区域为济南王部(合赤温后王)封地。明朝太祖洪武二年(1363年),改元上都为开平府,不久改为开平卫,隶属北平都司。明永乐十一年至正统十四年(14131449年)间,明王朝将开平卫改称开平前屯卫、开平左屯卫;将应昌、桓州改为驿站(桓州驿号称“开平西南第一驿”)。同时,今盟境正镶白旗查干淖尔镇以东和正蓝旗、太仆寺旗、多伦县等区域,属京师兴和所(13971422年)和万全右卫辖区;今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镶黄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等广大区域属蒙古(时称鞑靼)统辖地。今盟境北部称“阿剌忽马乞”,南部称“也可的里速”(指浑善达克沙漠或小腾格里大沙窝)。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理格丹巴图尔继承汗位,称林丹汗。林丹汗统领漠南蒙古八大营二十四部时,今盟境五部属其管辖。明熹宗天启五年、后金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蒙古诸部与后金纷纷结盟,林丹汗失“共主”地位,今盟各部先后归清。

    清朝太宗崇德六年至圣祖康熙六年(16411667年)间,清王朝将在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嘎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五部,先后分编为左右两翼10旗:苏尼特左旗(崇德六年、1641年)、苏尼特右旗(崇德七年、1642年);阿巴嘎右旗(崇德六年、1641年)、阿巴嘎左旗(顺治八年、1651年);阿巴嘎纳尔左旗(康熙四年、1665年)、阿巴嘎纳尔右旗(康熙六年、1667年);浩济特左旗(顺治三年、1646年)、浩济特右旗(顺治十年、1653年);乌珠穆沁右旗(崇德六年、1641年)、乌珠穆沁左旗(顺治三年、1646年)。各旗均设札萨克(世袭),掌理本旗事务。各旗札萨克会盟于锡林郭勒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岗上,故称锡林郭勒盟。并由会盟10个旗的札萨克推选出盟长,主持会盟。清嘉庆年间,会盟地址迁于“额尔敦敖包”岗称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

    清圣祖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王朝将察哈部众从义州(今辽宁省义县地区)迁徙到大同、宣化边外地,按满洲八旗制度,分编为察哈尔左右两翼八旗。察哈尔左翼四旗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即今盟境南部地区;(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今属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八旗是“官不能世袭,事不得自专”的内属蒙古总管旗。察哈尔八旗初由在京蒙古都统兼辖。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游牧八旗??滴跄昙洌逋醭诓旃笠硭钠斓?,设置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明安牧群、商都牧群,各设总管,管理各自牧群内的官马、牛羊群(厂)事务。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清王朝设置多伦诺尔厅(今多伦县),负责处理察哈尔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的蒙汉交涉事务及案件查缉、审理等,隶属口北道。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察哈尔都统署(驻张家口),统领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盟十旗。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朝廷谕内阁,察哈尔各旗(牧厂)总管有统辖一旗之责,各该旗营栋选总管须通晓满、蒙文义或能蒙古语者。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仍设察哈尔都统,统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监督节制锡林郭勒盟十旗。民国2年(1913年),将多伦诺尔厅改设多伦县,隶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3年(1914年),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盟十旗,划属察哈尔特别区都统管辖。民国6年(1917年),析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镶白旗、正蓝旗的各一部分地区设置宝昌设治局。民国14年(1925年),中华民国政府内务部批准,将宝昌、康保两设治局改为宝昌县、康保县,隶属察哈尔特别区都统署。民国17年(1928年)111,察哈尔省政府成立,锡林郭勒盟及所属10个旗、察哈尔左、右两翼8旗及4牧群,划归察哈尔省政府管辖。民国23年(1934年)228,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批准,设置察哈尔盟,辖察哈尔左、右两翼8旗、察哈尔4牧群,隶属察哈尔省政府。民国24年(1935年)3月,日本关东军在多伦城设立伪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公署,将乌珠穆沁旗划入特别自治区。同年725,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制定《对内蒙措施要领》中提出,“首先设法扩大和加强内蒙的亲日满区域,随着华北工作的进展,而使内蒙脱离党中央而独立”。民国25年(1936年)2月,日伪在张北县城成立“察哈尔盟公署”,管辖: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并将察哈尔牛羊牧群改置明安旗,将商都牧群改置商都旗,将太仆寺左翼牧群改置太仆寺左旗,将太仆寺右翼牧群改置太仆寺右旗,将多伦喇嘛印务处改置多伦旗,隶属察哈尔盟;同时,多伦、宝源、商都、张北、康保、化德、尚义、崇礼8个县亦属察哈尔盟管辖。同年512,苏尼特右旗蒙古王公德穆楚克栋鲁普在日本侵略军的操纵下,在化德县成立伪蒙古军政府,管辖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地区。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察哈尔省沦陷,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被划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管辖。民国28年(1939年),察、锡2个盟改隶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

     

上一篇:
锡林郭勒盟
下一篇:
锡林郭勒盟(一)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建置沿革  /  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行政区域建制概况

锡林郭勒盟行政区域建制概况

发布时间:2021-11-06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建制志        【字体:
  •  

    一、行政区域建制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集通铁路经过境内。东与赤峰市、哲里木盟、兴安盟相连,南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毗邻,西与乌兰察布盟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1095公里。盟境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500公里,面积202580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非农业人口40.43万),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数的29.2%,其余为汉、回、满、藏、鄂温克、鄂伦春等20多个民族。行政区划代码152500。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驻锡林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西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649公里。现辖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和多伦县等12个市、旗、县,112个苏木、33个乡、1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80个居民委员会、320个村民委员会、589个嘎查委员会。锡林郭勒草原已加入世界自然?;で?。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512月,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领导下,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广泛开展了自治运动。19462月中旬,察哈尔盟在各旗县建立9个自治运动联合会旗支会、67个苏木支会的基础上,32741,在明安旗道英海日罕(今正蓝旗宝绍代苏木)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选举产生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盟分会。同时,大会经过民主选举盟长、副盟长、委员,宣布察哈尔盟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察哈尔省民主政府。411,锡林郭勒盟在各旗普遍建立自治运动联合会支会的基础上,在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选举产生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锡林郭勒盟分会。同时,大会宣布锡林郭勒盟自治政府成立,民主选举产生了盟长、副盟长、委员,盟政府驻贝子庙,隶属察哈尔省民主政府。194673,察哈尔省将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委托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同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队进攻张家口,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总部由张家口转移到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云泽(乌兰夫)等领导人在10月到贝子庙。当时成立中共锡察委员会。1125,根据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会117第六次常务会议决定,为统一察、锡两盟分会各地方行政领导及军事的需要,在察、锡两盟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锡地方行政委员会,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察、锡两盟地区的代表机关,领导察、锡两盟行政工作,驻贝子庙。19475月,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和察哈尔盟民主政府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锡盟地方行政委员会和察、锡两盟及其所属各级自治运动分、支会均撤销。察哈尔盟民主政府(驻察干乌拉庙)辖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镶黄旗、商都旗、明安旗、太仆寺左旗、太仆寺右旗8个旗。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辖阿巴嘎左旗、阿巴嘎右旗、阿巴嘎纳尔左旗、阿巴嘎纳尔右旗、浩济特左旗、浩济特右旗、乌珠穆沁左旗、乌珠穆沁右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10个旗。盟及一部分旗民主政府的建立,废除了草原封建王公世袭制度。

    194811月,将察哈尔盟的商都旗、镶黄旗合并,改设为商都镶黄联合旗(驻拉拜庙);将正白旗、镶白旗合并,改设为正白镶白联合旗(驻布日都庙);将明安旗与太仆寺右旗合并,改设为明安太右联合旗。同时,将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左翼旗、乌珠穆沁右翼旗、浩济特左旗3个旗合并,改设为东部联合旗(驻哈拉嘎庙);将阿巴嘎左旗、阿巴嘎纳尔左旗、浩济特右旗3个旗合并,改设为中部联合旗(驻贝子庙);将阿巴嘎右旗、阿巴嘎纳尔右旗合并,改设为西部联合旗(驻罕布音庙)。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察哈尔盟民主政府辖正蓝旗、商都镶黄联合旗、正白镶白联合旗、太仆寺左旗、明安太右联合旗;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辖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19508月,将察哈尔省的宝昌县、化德县(除三区外)、多伦县(除二号区外)及沽源县的后新地房子村、诺治村,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盟管辖。同年,察哈尔盟民主政府由明安旗女子部(原察哈尔盟女子中学校址)迁驻宝昌县城关。1952526,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建制,其区域并入西部联合旗。195391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锡林郭勒盟驻地贝子庙更名为锡林浩特。19545月,察哈尔盟民主政府、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分别改称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19559月,察、锡两盟的人民政府分别改称察哈尔盟人民委员会、锡林郭勒盟人民委员会。1956614,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锡林郭勒盟的东部联合旗,分设东乌珠穆沁旗(驻喇嘛库伦庙)和西乌珠穆沁旗(驻王盖庙);撤销西部联合旗,改设阿巴嘎旗(驻汉布音庙)。

    1956911,察哈尔盟人民委员会所辖旗县进行了调整:撤销明安太右联合旗,其区域除布拉根陶海苏木外并入正蓝旗,并将原宝昌县的哈巴嘎区划入正蓝旗,旗人民委员会由纳日图迁至黄旗大营子;撤销宝昌县,其区域(除星跃、哈巴嘎2个区外)并入太仆寺左旗,并将太仆寺左旗更名为太仆寺旗,旗人民委员会由炮台营子迁至宝昌镇;将正白镶白联合旗,更名正镶白旗,旗人民委员会由布尔都庙迁至察汉淖尔,并将正蓝旗扎嘎斯台淖苏木的西部、原明安太右联合旗的布拉根陶海苏木、原宝昌县的星耀区划归正镶白旗;将商都镶黄联合旗更名商都镶黄旗,并将正镶白旗的翁公苏木西部、武恩巴图苏木西部地区划入商都镶黄旗。19571月,将二连镇升格为县级镇;719,二连镇改称二连浩特。1958417,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察哈尔盟人民委员会、锡林郭勒盟人民委员会分别改建为察哈尔盟行政公署、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作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同年9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察哈尔盟建制,其原辖太仆寺旗、正蓝旗、正镶白旗、商都镶黄旗、多伦县、化德县划归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管辖(1958103,察哈尔盟并入锡林郭勒盟)。1960913,经国务院批准,商都镶黄旗更名镶黄旗;撤销化德县,其辖区并入镶黄旗,旗人民委员会由新宝力格迁驻化德镇。1963413,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化德县,原化德县的行政区域不变。同时,镶黄旗人民委员会由化德镇迁驻新宝力格。同年102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阿巴哈纳尔旗,以锡林浩特为中心,将阿巴嘎旗和西乌珠穆沁旗的阿尔善宝力格人民公社、潮格乌拉农场、军营牧场的一、二、六队及毕力格牧场等区域划为阿巴哈纳尔旗的行政区域。1966118,将苏尼特右旗的二连浩特镇改设二连浩特市(县级),隶锡林郭勒盟。

    1966516,“文化大革命”开始,锡林郭勒盟行政机关被冲击。1967921,成立锡林郭勒盟革命委员会为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一元化”体制,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96911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管辖。19786月,将锡林郭勒盟革命委员会改建为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198051,经国务院批准,将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由乌兰察布盟划回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管辖。19831010,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巴哈纳尔旗建制,设立锡林浩特市(县级),以原阿巴哈纳尔旗的区域为锡林浩特市的行政区域,隶属锡林郭勒盟。1998年,锡林郭勒盟公署建立直属的乌拉盖经济综合开发区和黑河示范区。

    三、历史沿革

    今锡林郭勒盟地区,秦朝时除南部的多伦县、正蓝旗的部分区域属渔阳郡,太仆寺旗的大部区域属上谷郡外,其余绝大部分属匈奴和东胡草原游牧政权统辖。西汉时,约今锡林浩特市以西区域为匈奴单于庭政权统辖;以东的东乌珠穆沁旗属鲜卑,西乌珠穆沁旗属乌桓辖区;盟境南部区域属幽州渔阳郡和上谷郡。东汉永寿二年至光和元年(公元156年~178年),今盟境属鲜卑首领庭(设在今大青山)草原游牧政权统辖。三国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公元236年~262年),今盟境主要属鲜卑拓跋政权统辖。西晋年间,今盟境属鲜卑所辖。东晋十六国时,代建国二十九年(公元366年),今盟境锡林浩特市以西区域属代国(鲜卑拓跋氏)政权统辖;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上述区域为前秦(氐族)政权统辖;魏登国十年(公元395年),今锡林浩特市和多伦县以西区域属魏政权统辖。北魏神二年(公元429年),今盟境大部为高车族辖区。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今盟境二连浩特市、镶黄旗、苏尼特右旗等区域属柔玄镇镇戍区域;今苏尼特左旗南部、阿巴嘎旗南部、正镶白旗、太仆寺旗等属怀荒镇镇戍区域;今锡林浩特市南部、多伦县、正蓝旗等属御夷镇镇戍区域。同时,今盟境苏尼特左旗北部、阿巴嘎旗北部、锡林浩特市北部部分区域属柔然可汗庭政权统辖;今东乌珠穆沁旗属地豆于辖区;今西乌珠穆沁旗约为库莫奚辖区。东西魏时,今盟境锡林浩特市以西区域属柔然统辖;以东区域属地豆于、库莫奚辖区。北周时,今盟境锡林浩特市以西区域属突厥族辖区;以东区域属地豆于、库莫奚、契丹辖区。

    隋朝,今盟境北部、东部为东突厥统辖区;西部、南部为隋王朝的涿郡、奚族安落郡管辖区域。唐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今盟境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以西、阿巴嘎旗北部、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市一带为定襄都督府辖区;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南部、正蓝旗大部、正镶白旗、太仆寺旗、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一带为桑乾都督府辖区。定襄、桑乾二都督府隶属单于都护府。同时,今多伦县属松漠都督府辖区,隶属河北道;今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属居延都督府(霫族)辖区。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今盟境大部区域属突厥统辖;今太仆寺旗、多伦县和正蓝旗南部区域属饶乐都督府(奚族)辖区,隶属河北道。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今盟境大部区域属振武节度使统辖;今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和二连浩特市等区域属回纥统辖。五代十国时,今盟境属契丹辽统辖区。辽代,今盟境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和锡林浩特市大部属上京道临潢府辖区;今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和苏尼特左旗满都拉镇以南、阿巴嘎旗南部以及锡林浩特市南部等区域属倒塌岭节度使司管辖;今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镶黄旗等区域属西京道奉圣州。金代在今盟境设置有:大盐泺群牧司(治所在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隶临潢府庆州;桓州、西北路招讨司驻清塞(今正蓝旗四郎城遗址),辖今正蓝旗、多伦县、正镶白旗、太仆寺旗等区域,隶属西京路;西京盐司“狗泺”(在今太仆寺旗南境)。今镶黄旗一带属西京路宣德州;今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等区域属西京路汪古部辖区。今苏尼特左旗北部、阿巴嘎旗北部以及东乌珠穆沁旗东北部等区域属蒙古广吉剌部、克烈部辖区。

    元朝蒙古国宪宗六年(1256年)三月,忽必烈命刘秉忠等选择桓州之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筑城,营造宫室。经过三年时间,建起一座新城,定名开平(今正蓝旗“五一”种畜?。C晒攀雷嬷型吃辏?SPAN lang=EN-US>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即皇帝位,称元世祖。四月,升开平为府,建立国都。蒙古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正式给开平府加号为上都,升为上都路,设总管府兼开平府尹。元至顺元年(1330年),今盟境置有上都路,治所开平(今正蓝旗“五一”种畜场上都故址);桓州(治所在今正蓝旗),辖区相当今正蓝旗、多伦县、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大部区域,隶属上都路;宝昌州(治所在今太仆寺旗贡宝拉嘎苏木),辖区相当今镶黄旗、正镶白旗和太仆寺旗等区域,隶兴和路。今盟境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等区域,属应昌路应昌府管辖;今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北部区域属岭北行省和宁路东南边辖区;今东乌珠穆沁旗区域为济南王部(合赤温后王)封地。明朝太祖洪武二年(1363年),改元上都为开平府,不久改为开平卫,隶属北平都司。明永乐十一年至正统十四年(14131449年)间,明王朝将开平卫改称开平前屯卫、开平左屯卫;将应昌、桓州改为驿站(桓州驿号称“开平西南第一驿”)。同时,今盟境正镶白旗查干淖尔镇以东和正蓝旗、太仆寺旗、多伦县等区域,属京师兴和所(13971422年)和万全右卫辖区;今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镶黄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等广大区域属蒙古(时称鞑靼)统辖地。今盟境北部称“阿剌忽马乞”,南部称“也可的里速”(指浑善达克沙漠或小腾格里大沙窝)。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理格丹巴图尔继承汗位,称林丹汗。林丹汗统领漠南蒙古八大营二十四部时,今盟境五部属其管辖。明熹宗天启五年、后金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蒙古诸部与后金纷纷结盟,林丹汗失“共主”地位,今盟各部先后归清。

    清朝太宗崇德六年至圣祖康熙六年(16411667年)间,清王朝将在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嘎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五部,先后分编为左右两翼10旗:苏尼特左旗(崇德六年、1641年)、苏尼特右旗(崇德七年、1642年);阿巴嘎右旗(崇德六年、1641年)、阿巴嘎左旗(顺治八年、1651年);阿巴嘎纳尔左旗(康熙四年、1665年)、阿巴嘎纳尔右旗(康熙六年、1667年);浩济特左旗(顺治三年、1646年)、浩济特右旗(顺治十年、1653年);乌珠穆沁右旗(崇德六年、1641年)、乌珠穆沁左旗(顺治三年、1646年)。各旗均设札萨克(世袭),掌理本旗事务。各旗札萨克会盟于锡林郭勒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岗上,故称锡林郭勒盟。并由会盟10个旗的札萨克推选出盟长,主持会盟。清嘉庆年间,会盟地址迁于“额尔敦敖包”岗称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

    清圣祖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王朝将察哈部众从义州(今辽宁省义县地区)迁徙到大同、宣化边外地,按满洲八旗制度,分编为察哈尔左右两翼八旗。察哈尔左翼四旗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即今盟境南部地区;(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今属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八旗是“官不能世袭,事不得自专”的内属蒙古总管旗。察哈尔八旗初由在京蒙古都统兼辖。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游牧八旗??滴跄昙?,清王朝在察哈尔左翼四旗地,设置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明安牧群、商都牧群,各设总管,管理各自牧群内的官马、牛羊群(厂)事务。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清王朝设置多伦诺尔厅(今多伦县),负责处理察哈尔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的蒙汉交涉事务及案件查缉、审理等,隶属口北道。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察哈尔都统署(驻张家口),统领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盟十旗。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朝廷谕内阁,察哈尔各旗(牧厂)总管有统辖一旗之责,各该旗营栋选总管须通晓满、蒙文义或能蒙古语者。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仍设察哈尔都统,统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监督节制锡林郭勒盟十旗。民国2年(1913年),将多伦诺尔厅改设多伦县,隶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3年(1914年),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盟十旗,划属察哈尔特别区都统管辖。民国6年(1917年),析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镶白旗、正蓝旗的各一部分地区设置宝昌设治局。民国14年(1925年),中华民国政府内务部批准,将宝昌、康保两设治局改为宝昌县、康保县,隶属察哈尔特别区都统署。民国17年(1928年)111,察哈尔省政府成立,锡林郭勒盟及所属10个旗、察哈尔左、右两翼8旗及4牧群,划归察哈尔省政府管辖。民国23年(1934年)228,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批准,设置察哈尔盟,辖察哈尔左、右两翼8旗、察哈尔4牧群,隶属察哈尔省政府。民国24年(1935年)3月,日本关东军在多伦城设立伪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公署,将乌珠穆沁旗划入特别自治区。同年725,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制定《对内蒙措施要领》中提出,“首先设法扩大和加强内蒙的亲日满区域,随着华北工作的进展,而使内蒙脱离党中央而独立”。民国25年(1936年)2月,日伪在张北县城成立“察哈尔盟公署”,管辖: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并将察哈尔牛羊牧群改置明安旗,将商都牧群改置商都旗,将太仆寺左翼牧群改置太仆寺左旗,将太仆寺右翼牧群改置太仆寺右旗,将多伦喇嘛印务处改置多伦旗,隶属察哈尔盟;同时,多伦、宝源、商都、张北、康保、化德、尚义、崇礼8个县亦属察哈尔盟管辖。同年512,苏尼特右旗蒙古王公德穆楚克栋鲁普在日本侵略军的操纵下,在化德县成立伪蒙古军政府,管辖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地区。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察哈尔省沦陷,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被划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管辖。民国28年(1939年),察、锡2个盟改隶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