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最新动态今天_风楼阁破解版2.0_夜来香论坛官网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卫生事业管理

发布时间:2018-10-27 【字体:
  •  

    一、机构建设

    19463月,在张家口成立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医务所是内蒙古最早成立的医疗卫生机构,该医务所主要负责承担自治运动联合会及其所属单位和部门工作人员的门诊医疗任务。

    19475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后,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随即撤销,根据《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的规定,自治区政府成立民政部卫生局,主管全区的医疗卫生行政工作。全区拥有的卫生机构和病床数分别为55个和519张。这些机构大半为私立机构或个体联合诊所,90%开办在城镇。以内蒙古西部地区(绥远?。┪?,到1949年“九一九”和平解放时,全省仅有3所官立医院和1所教会医院,盟一级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仅有设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的2个卫生所,全省总共拥有病床200张。旗县一级创办的3所卫生院,全都没有病床。全省官立机构总共才有卫生人员150余人;386名私人开设的中西医诊所,大部集中于包头、归绥等城镇。

    1954年蒙绥合并时,内蒙古自治区的卫生机构和拥有病床数分别增加到1094个和3537张,分别是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20倍和6.8倍。

    19541957年,党中央颁发“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全区在整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民族卫生、医疗保健和妇幼保健组织和机构的发展与建设。特别是1956年中共中央“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对卫生工作的要求提出来以后,全区大力加强和发展了专科防疫机构和农村牧区医疗保健组织的建设。各盟市在都建立有综合性盟市医院的同时,也分期分批地建设了一批重点旗县骨干医院。加上自治区创办的内蒙古医学院等一批高、中等医药院校,使从上至下覆盖全区的医疗、预防、保健三条战线初步形成。到1957年,全区的卫生机构和拥有病床数分别为2152个和7733张,都较1954年蒙绥合并时翻了一番。

    19581960年,属内蒙古卫生系统的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医疗教学基地建立。这期间,搬迁到新址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的病床数增至550张,盟市级综合医院拥有的平均病床数也增至了210张。尤其是全区的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展迅速。1958年,全区拥有791所公社卫生院。截至1959年底,增至1074所。个体开业医生绝大多数被吸收到集体医疗机构中工作,全区集体所有制卫生技术人员由1958年的9054人增至1960年的17 217人。与此同时,全区个体开业医则由1957年的2914人骤降为1960年的162人。这期间,全区的基层妇幼保健组织发展也很快,基本实现了社社都有妇幼保健人员、接生站或产房。1958年,全区举办的公社和生产队产房共计2082所,设产床5801张;在69 293个不同类型的托儿机构中,有保育员80 440人,收托儿童达550 274人。

    19601月,自治区卫生厅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以“反右倾、鼓干劲、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大跃进”为中心任务的全区医疗卫生工作“四级干部会议”。会议历时33天,在总结1958年后卫生工作大跃进“经验”的同时,检查和批判了所谓的“在某些干部中滋长着的右倾思想、右倾情绪”?;嵋樽钪杖范?SPAN lang=EN-US>19601967年全区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指标:以发展繁荣民族人口为中心,将蒙古族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到50‰~60‰;区内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到40‰~50‰;三年消灭鼠疫、痢疾、克山病、传染性肝炎;1965年以前消灭布鲁氏菌?。?SPAN lang=EN-US>1967年以前消灭沙眼、肺结核;1962年以前在全区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四害”,1965年以前在全区彻底消灭“四害”;八年内全区达到平均每千人口有5张病床,每700人口有一名医师。

    是年末,全区高等医学院校增至12所(其中包括在综合大学内设置的医学系),中等医疗卫生学校增到64所。此外,全区还设立业余医学院19所,业余卫生学校33所。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公司从商业部门划归卫生部门领导,自治区卫生厅将卫生厅药政处与自治区医药公司合并,成立了自治区卫生厅药政管理局,承担领导医药经营企业和执行药政管理法令的双重任务。1963年,医药药材经营企业的管理领导职能又从自治区卫生厅分离出来交回到了商业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公司又恢复其独立的建制。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卫生各项事业的建设进行调整和整顿。全区高等医学院由12所精简为1所,中等卫生学校由64所精简为3所,高中等业余医学院校由52所精简为2所。到1964年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全日制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人员加速的培养,全区的医学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全区在1962年高等医学院仅保留1所,中等卫生学校仅保留3所,高中等业余医学院校仅保留2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所新建的高等医学院(包头医学院),并于1965年使半工半读的卫生学校发展到了9所。在调整整顿中,把撤销的盟市卫生学校的部分师资、设备充实到被保留的学校。到1966年底,全区的卫生机构和拥有病床数分别为3896个和10 806张。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卫生防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中蒙医机构被裁撤、编并,许多工作、业务陷于停滞,甚至倒退。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全区许多地方都将对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三合一”“四合一”,甚至“七合一”式的编并。乌兰察布盟盟医院、巴彦淖尔盟医院在1969年先后被撤销,人员全部下放到察右中旗战备医院和狼山公社,直到1971年、1972年才陆续恢复盟医院建制。建立于1961年拥有165张病床的呼和浩特干部疗养院,也是在1969年被撤销的。人员设备交给了巴彦淖尔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呼和浩特市少有的五层高的门诊兼住院大楼被移交给公安部队使用。到1969年全区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比“文化大革命”前分别减少了35所和10所。至1971年全区的妇幼保健机构由1966年时的116所锐减为32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各级被裁撤、编并的卫生行政机构和卫生事业单位先后恢复原建制。

    1983年底,全区卫生机构发展到4632个,分别比“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和“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1976年增加812个和843个。1983年底,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医院453家,卫生防疫站135个,妇幼保健所、站120个,专科防治所、站45个,药品检验所、室26个,乡卫生院1423个。1983年全区医院病床总数为52 436张,比1965年增加了2.24倍。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牧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区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

    为解决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在新形势下暴露的问题,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采取自治区、盟市、旗县、项目单位匹配投资的办法,有计划地逐步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卫生组织的建设。

    1991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设立的农村卫生建设项目一农村卫生院、县级卫生防疫站、县级妇幼保健所设施改造建设(简称“卫生三项建设”)开设并启动。于是自治区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从1991年开始,便实现了与国家“卫生三项建设”的接轨。

    2001年,自治区政府启动 “农牧民健康工程”,计划5年投入3.2亿元,对300所中心卫生院、90个县级卫生防疫站、90个妇幼保健所、部分贫困旗县综合医院和200所边境旗市一般卫生院进行强化建设。同时,抓住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的机遇,启动实施国家贫困旗县医院建设项目,改善31个旗县综合医院的基础设施。这期间,自治区通过国家拨款,实施国债建设项目,接受世界银行及国外贷款等各种形式和渠道,进一步加强了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特别是防治非典后,自治区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除国家投入的8.98亿元外,自治区还配套了1.73亿元,重点强化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

    2001年,启动=采供血机构建设国债项目,全面建设自治区血液中心、11个盟市中心血站、27个旗县中心血库;实施防氟防砷改水工程,基本解决了高氟高砷地区群众饮水问题。

    2002年,启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加强了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及10个盟市、57个旗县疾病控制机构的建设。

    2003年,启动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使自治区及11个盟市的急救中心、传染病医院和80个旗县医院的传染病区的基础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对3个自治区级、17个盟市级非典定点医院和30个旗县发热门诊房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改造;还为82个旗县医院装备了巡回医疗车和基本设备。

    2004年,启动了基层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共卫生建设和中蒙医机构建设等4个项目,加强了基层卫生院、疾病控制、卫生执法监督、旗县综合医院和中蒙医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自治区卫生厅在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应急处置队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系统。全区所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477个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95.3%,准确率达到93.5%

    20012005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主要的重点建设项目有15项。

     

    20012005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表

       

     

    20012005年,全区县级以上医院已发展到476家(其中综合医院319家、民族医院42家),并建立卫生院1358个(其中街道卫生院28个、乡镇苏木卫生院1330个),门诊部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国有和集体办的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服务站134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6个,专科防治院(所站)54个。拥有的病床总数达到了69 440张。

     

    内蒙古自治区各时期卫生机构及医院与病床分布表

     

     

    注:“其他医疗机构”,指的是工业企业办的医疗机构及设立在城市并拥有教学或科研病床的医学教育或科研单位等。

     

    全区各时期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数及专业卫生工作人员表

     

     

    二、队伍发展

    19475月,全区共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615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79人,行政管理人员121人,工勤人员58人,分别占这支队伍的97.1%、1.96%0.94%5979名卫生技术人员中,4097人系中医药和蒙医药工作人员。

    全区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中,西医医师(士)、护士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882人。这些掌握有现代医学和防疫技术的卫生技术人员,除少量系东北解放区、华北解放区支援内蒙古的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外,绝大多数是自治政府卫生部通过各种渠道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者。

    1946年,自治政府卫生部在张家口军政干部学院举办过一期有40名学员参加的医务训练班。此外,自治政府卫生部还通过从锡林郭勒盟干部训练团抽调20名学过医或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到锡察医院工作,边干边学,从而锻炼成为能独立开展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各时期卫生队伍及人员构成表

      

     

    注:2000年的人员构成统计数字中:①“中蒙医“包括中医师5988人,中药师2040人,蒙医师2456人,蒙药师484人,中医士1301人,蒙医士655人,中药剂士737人,蒙药剂士179人,其他中医93人,其他蒙医33人,中药剂员259人,蒙药剂员55人;②“西医师”包括西医师34 176人,中西结合医师359人,西药师3889人,检验师2911人,其它技师2389人;③“医士”包括西医士10 735人,助产士725人,西药剂士1564人,西药剂员453人,检验士976人,其它技士890人,检验员307人;④“护士”包括护师17 433人,护士9603人,护理员1264;⑤“其它卫生技术人员”指的是上述各项统计未包含的其他初级卫生技术员。

     

    19471952年,全区卫生队伍的发展以卫生防疫、疾病控制队伍的发展壮大最为迅速和明显。全区卫生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大都集中使用于扑灭鼠疫、消灭性病等对人民群众危害极大地急性、烈性传染病方面。自治政府卫生局成立后,曾成立过一个医务养成所,计划以短期速成培训的办法培养急需的医疗卫生人才,但是,突然发生的鼠疫,使学校不得不停止办学,全体教师和学员都转移到了卫生防疫第一线。1947年底,医务养成所改成了喇嘛医学校,收招的40名学员原来打算培养为蒙医。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学员也未能按计划结业即分配了工作。学校也改办成了卫生人员训练班,专门负责培训防疫员、卫生员、调剂员和助产士。

    当时,全区卫生队伍的专业构成以中医、蒙医等传统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大。1947年,中蒙医占全区卫生技术队伍的68.52%1952年,中蒙医占全区卫生技术队伍的45.72%。

    19531957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广泛建立,全区医疗卫生队伍中现代医药工作人员(包括西医医师、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逐年增多,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到1957年,现代医疗卫生工作者已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62.82%。194812月,自治区政府卫生局与军区卫生部合并后,将先前的卫生人员训练班扩建成医务学校。19495月,医务学校又发展为内蒙古军区卫生部卫生干部学校。内蒙古军区卫生部卫生干部学校以培养1年制医助(后改为医士)为主,兼培训其他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刚开始办学时,招收了医助、调剂、助产、卫生员4个班,共计181名学员。195010月军队和政府卫生部分设后,学校归属自治区政府卫生部管理,改称内蒙古医士学校(后改为内蒙古卫生学校)。1952年,内蒙古医务学校又增设了2年制的医士、药剂士、助产士3个专业班,在校生最高时达到566名。于1950年绥远省在绥远省立高级助产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绥远省卫生技术学校(后改为绥远省归绥卫生学校),设3年制医士、助产士、护士3个专业。1952年又在包头市成立了1所护士学校。1954年蒙绥合并后,原内蒙古乌兰浩特卫生学校、包头市护士学校与归绥卫生学校合并,更名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卫生学校。

    在创办中等卫生学校培养中级现代医学卫生技术人才的同时,全区各盟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自治区各直属医疗卫生单位,亦都根据各自的需要,组织力量,积极进行对初级卫生人员的培训。到1956年底,从内蒙古自治区(包括绥远省)中等卫生学校毕业及各医疗卫生单位举办的训练班培训的人员,共有4963人。全区培养的现代医疗卫生人员中,有许多是为解决牧区缺医少药而特意培养的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技术骨干。为此有的学校在招生中扩大了民族学员的比例;有的学校通过举办民族班,先补习文化,后学医学专业,为牧区培养了许多急需的现代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内蒙古军区卫生干部学校首批招收的181名学员中,蒙古族学生就有114名,占63%;1956年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增设4年制医士助产士专业,全部招收蒙古族学生,实行的是蒙文蒙语教学。

    19581962年,全区卫生技术队伍人才的培养发展,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跃进”。特别是19581960年,全区掀起了大办医学教育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新高潮。1958年的包头医学院,当年招收医学专业本科生101人。从筹建到91日开学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同年,自治区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升格为实行双轨制的呼和浩特医学专科学校,既办大专班也办中专班。当时,内蒙古医学院除继续招收医学专业本科生外,也增设了医学专科班,招收具有一定工龄的在职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并添设了中医系(分设中医、蒙医两个专业)。1959年,呼和浩特医学专科学校改建为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由呼和浩特市交回自治区卫生厅直接领导。学院在主要开展在职教育的同时,继续举办学历教育大专班和中专班。内蒙古医学院和包头医学院除原设的专科外,又分别新设了儿科学专业与药学专业。1960年,全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一跃再跃,连着翻了两番。全区医学院、医学专科学校以及综合大学内所设的医学系总计达到12个。其中,由工矿企业部门创办的有5所(即包钢医学院、呼和浩特铁路医学院、呼和浩特华建医学院、牙克石林管局医学专科学校以及呼和浩特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由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创办的有7所,它们是: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乌兰察布盟医学专科学校、巴彦淖尔盟医学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医学专科学校和昭乌达盟医学专科学校。7所医学院校共计在校生2465人,教职员工1196名。

    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包头卫生学校、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呼伦贝尔盟卫生学校、哲里木盟卫生学校、昭乌达盟卫生学校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先后于1958年建立,并在当年招收了首届学生。与此同时,包头钢铁公司、呼和浩特铁路局等一些大型厂矿及乌兰浩特市、自治区防疫站、包头市第三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各自办起了自己的卫生学校。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各成立卫生学校一所。到1960年,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增到64所,其中,自治区和盟市卫生部门创办的卫生学校11所,大型厂矿企业部门创办的卫校4,旗县和相当于旗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创办的卫校49所。此外,全区各级各地创办了19所业余医学院及39所业余卫生学校。

    19631965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自治区对全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精简,并本着“大力支援农牧业,面向农村牧区,积极防治主要疾病,?;だ投Α钡脑颍髡途蛳吕吹娜嗽?、设备等充实加强到牧业旗医院、公社卫生院和边境地区中心卫生院,允许医生退出联合医疗机构个人开业。1963年,许多原来在旗以上医院工作的医学专科毕业和民族医务工作者被分配下放到边境旗医院或牧区中心卫生院工作,牧区国家办的卫生院(所)达到了150所(占全区牧区公社卫生院的50%),所有边境旗医院平均每院增加5名~8名西医师。

    1966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中等医学院?!巴?文指锩?,全区医疗卫生技术队伍的建设遭受巨大的冲击和损失。1971年,全区中蒙医队伍的人数比1965年减少了51%。1965626日,毛泽东发表关于“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谈话。是年9月起,全区各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纷纷动员医疗卫生人员到农村牧区安家落户,或组织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19681972年,全区由城市下放到农村牧区安家落户的医疗卫生人员总共有3147人(其中包括从天津下放到内蒙古的477人)。42市及自治区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先后有1800余人被下放到农牧区公社卫生院工作,另有一部分医疗卫生人员被下放插队或被分配到“五七”干校劳动。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区农村牧区基层卫生组织和赤脚医生队伍发展很快,1976年全区实行合作医疗的大队占全区农牧区所有生产大队的95.3%。全区赤脚医生队伍共有16 000多人。而且公社(乡镇)一级卫生院的技术力量和器械装备也有所充实、加强,并开展了一些新技术、新业务。

    19761980年,全区卫生工作的着重点逐步转移到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1980年,全区卫生各类机构的工作人员总数已经达到88 188人,其中城市卫生工作人员43 677人,农村牧区卫生工作人员44 511人,比1966年翻了一番还多。各类卫生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以全区妇幼保健队伍的发展建设为例:1976年全区开始开展普及新法接生工作。到1982年底,除阿拉善盟外,专业妇幼保健人员发展到2297人,公社卫生院专兼职妇幼卫生人员发展到1735人,从事或兼职从事妇幼卫生的赤脚医生发展到10 723人,接生员发展到16 445人。

    许多地区和单位还试行了院站、所长负责制,实行三权下放,实行工作人员聘任制和工人合同制。一些单位还相应地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全区的卫生机构由1980年的4350个,发展到1990年的5161个,增加811个;全区的卫生技术人员由70 022人,增加到96734人,增加26 712人。全区每千人口平均医生数由1.66人增加到2.12人。

    19911995年,全区各项卫生事业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牧区卫生、预防保健、中蒙医药工作为重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专业卫生人员由1990年的121 443人增加到1995年的129 483人,增加8040人,年递增率为1.10%。全区每千人口平均医生数由1990年末的2.12人增加到1995年末的2.21人。

    19962000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及《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陆续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先后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教兴医”实施意见》,建立医学领先学科、专科专病项目20项,培养学科带头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5730人。

    20012005年,全区通过积极开展各类医学学术活动,设立并评选内蒙古医学会医学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论文,促进了继续医学教育和科研创新工作。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牧区卫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加强农村牧区卫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并从2004年开始,开展专门为农村牧区培养卫生适用人才的初中后五年临床医学专科层次和医学相关专业专科层次教育,组织开展以非典、艾滋病为重点的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启动了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2005年底,全区共有卫生人员12118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2 587人,占总人员的84.66%。2005年全区共有执业医师41 646人,执业助理医师866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9.04%;有注册护师27 05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6.37%。全区蒙中医药人员总数已达15 296人,其中,蒙医药人员5143人,中医药人员10 153人。在蒙中医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833人,其中蒙医332人,中医501人;有中级职称者6287人,其中蒙医2432人,中医3855人。是年,全区每千人口平均拥有5.08个卫生人员,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的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师数分别为2.11人和1.13人。

     

    19472005年全区专业卫生工作人员各时期增长速度

     

     

    注:“十五”时期的人员减少系由于行政机构变动、统计口径变动及工业企业医疗机构的变动所致。

     

     

     

上一篇:
卫生机构接管接办
下一篇:
城镇卫生创优评先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社会事业  /  卫生

卫生事业管理

发布时间:2018-10-27 来源:《卫生志>>第一篇卫生行政>>第二章卫生行政管理>>第二节事业管理》        【字体:
  •  

    一、机构建设

    19463月,在张家口成立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医务所是内蒙古最早成立的医疗卫生机构,该医务所主要负责承担自治运动联合会及其所属单位和部门工作人员的门诊医疗任务。

    19475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后,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随即撤销,根据《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的规定,自治区政府成立民政部卫生局,主管全区的医疗卫生行政工作。全区拥有的卫生机构和病床数分别为55个和519张。这些机构大半为私立机构或个体联合诊所,90%开办在城镇。以内蒙古西部地区(绥远省)为例,到1949年“九一九”和平解放时,全省仅有3所官立医院和1所教会医院,盟一级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仅有设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的2个卫生所,全省总共拥有病床200张。旗县一级创办的3所卫生院,全都没有病床。全省官立机构总共才有卫生人员150余人;386名私人开设的中西医诊所,大部集中于包头、归绥等城镇。

    1954年蒙绥合并时,内蒙古自治区的卫生机构和拥有病床数分别增加到1094个和3537张,分别是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20倍和6.8倍。

    19541957年,党中央颁发“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全区在整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民族卫生、医疗保健和妇幼保健组织和机构的发展与建设。特别是1956年中共中央“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对卫生工作的要求提出来以后,全区大力加强和发展了专科防疫机构和农村牧区医疗保健组织的建设。各盟市在都建立有综合性盟市医院的同时,也分期分批地建设了一批重点旗县骨干医院。加上自治区创办的内蒙古医学院等一批高、中等医药院校,使从上至下覆盖全区的医疗、预防、保健三条战线初步形成。到1957年,全区的卫生机构和拥有病床数分别为2152个和7733张,都较1954年蒙绥合并时翻了一番。

    19581960年,属内蒙古卫生系统的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医疗教学基地建立。这期间,搬迁到新址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的病床数增至550张,盟市级综合医院拥有的平均病床数也增至了210张。尤其是全区的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展迅速。1958年,全区拥有791所公社卫生院。截至1959年底,增至1074所。个体开业医生绝大多数被吸收到集体医疗机构中工作,全区集体所有制卫生技术人员由1958年的9054人增至1960年的17 217人。与此同时,全区个体开业医则由1957年的2914人骤降为1960年的162人。这期间,全区的基层妇幼保健组织发展也很快,基本实现了社社都有妇幼保健人员、接生站或产房。1958年,全区举办的公社和生产队产房共计2082所,设产床5801张;在69 293个不同类型的托儿机构中,有保育员80 440人,收托儿童达550 274人。

    19601月,自治区卫生厅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以“反右倾、鼓干劲、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大跃进”为中心任务的全区医疗卫生工作“四级干部会议”?;嵋槔?SPAN lang=EN-US>33天,在总结1958年后卫生工作大跃进“经验”的同时,检查和批判了所谓的“在某些干部中滋长着的右倾思想、右倾情绪”?;嵋樽钪杖范?SPAN lang=EN-US>1960—1967年全区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指标:以发展繁荣民族人口为中心,将蒙古族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到50‰~60‰;区内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到40‰~50‰;三年消灭鼠疫、痢疾、克山病、传染性肝炎;1965年以前消灭布鲁氏菌??;1967年以前消灭沙眼、肺结核;1962年以前在全区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四害”,1965年以前在全区彻底消灭“四害”;八年内全区达到平均每千人口有5张病床,每700人口有一名医师。

    是年末,全区高等医学院校增至12所(其中包括在综合大学内设置的医学系),中等医疗卫生学校增到64所。此外,全区还设立业余医学院19所,业余卫生学校33所。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公司从商业部门划归卫生部门领导,自治区卫生厅将卫生厅药政处与自治区医药公司合并,成立了自治区卫生厅药政管理局,承担领导医药经营企业和执行药政管理法令的双重任务。1963年,医药药材经营企业的管理领导职能又从自治区卫生厅分离出来交回到了商业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公司又恢复其独立的建制。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卫生各项事业的建设进行调整和整顿。全区高等医学院由12所精简为1所,中等卫生学校由64所精简为3所,高中等业余医学院校由52所精简为2所。到1964年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全日制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人员加速的培养,全区的医学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全区在1962年高等医学院仅保留1所,中等卫生学校仅保留3所,高中等业余医学院校仅保留2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所新建的高等医学院(包头医学院),并于1965年使半工半读的卫生学校发展到了9所。在调整整顿中,把撤销的盟市卫生学校的部分师资、设备充实到被保留的学校。到1966年底,全区的卫生机构和拥有病床数分别为3896个和10 806张。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卫生防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中蒙医机构被裁撤、编并,许多工作、业务陷于停滞,甚至倒退。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全区许多地方都将对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三合一”“四合一”,甚至“七合一”式的编并。乌兰察布盟盟医院、巴彦淖尔盟医院在1969年先后被撤销,人员全部下放到察右中旗战备医院和狼山公社,直到1971年、1972年才陆续恢复盟医院建制。建立于1961年拥有165张病床的呼和浩特干部疗养院,也是在1969年被撤销的。人员设备交给了巴彦淖尔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呼和浩特市少有的五层高的门诊兼住院大楼被移交给公安部队使用。到1969年全区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比“文化大革命”前分别减少了35所和10所。至1971年全区的妇幼保健机构由1966年时的116所锐减为32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各级被裁撤、编并的卫生行政机构和卫生事业单位先后恢复原建制。

    1983年底,全区卫生机构发展到4632个,分别比“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和“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1976年增加812个和843个。1983年底,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医院453家,卫生防疫站135个,妇幼保健所、站120个,专科防治所、站45个,药品检验所、室26个,乡卫生院1423个。1983年全区医院病床总数为52 436张,比1965年增加了2.24倍。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牧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区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

    为解决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在新形势下暴露的问题,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采取自治区、盟市、旗县、项目单位匹配投资的办法,有计划地逐步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卫生组织的建设。

    1991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设立的农村卫生建设项目一农村卫生院、县级卫生防疫站、县级妇幼保健所设施改造建设(简称“卫生三项建设”)开设并启动。于是自治区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从1991年开始,便实现了与国家“卫生三项建设”的接轨。

    2001年,自治区政府启动 “农牧民健康工程”,计划5年投入3.2亿元,对300所中心卫生院、90个县级卫生防疫站、90个妇幼保健所、部分贫困旗县综合医院和200所边境旗市一般卫生院进行强化建设。同时,抓住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的机遇,启动实施国家贫困旗县医院建设项目,改善31个旗县综合医院的基础设施。这期间,自治区通过国家拨款,实施国债建设项目,接受世界银行及国外贷款等各种形式和渠道,进一步加强了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特别是防治非典后,自治区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除国家投入的8.98亿元外,自治区还配套了1.73亿元,重点强化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

    2001年,启动=采供血机构建设国债项目,全面建设自治区血液中心、11个盟市中心血站、27个旗县中心血库;实施防氟防砷改水工程,基本解决了高氟高砷地区群众饮水问题。

    2002年,启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加强了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及10个盟市、57个旗县疾病控制机构的建设。

    2003年,启动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使自治区及11个盟市的急救中心、传染病医院和80个旗县医院的传染病区的基础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对3个自治区级、17个盟市级非典定点医院和30个旗县发热门诊房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改造;还为82个旗县医院装备了巡回医疗车和基本设备。

    2004年,启动了基层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公共卫生建设和中蒙医机构建设等4个项目,加强了基层卫生院、疾病控制、卫生执法监督、旗县综合医院和中蒙医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自治区卫生厅在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应急处置队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报告系统。全区所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477个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95.3%,准确率达到93.5%

    20012005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主要的重点建设项目有15项。

     

    20012005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表

       

     

    20012005年,全区县级以上医院已发展到476家(其中综合医院319家、民族医院42家),并建立卫生院1358个(其中街道卫生院28个、乡镇苏木卫生院1330个),门诊部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国有和集体办的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服务站134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6个,专科防治院(所站)54个。拥有的病床总数达到了69 440张。

     

    内蒙古自治区各时期卫生机构及医院与病床分布表

     

     

    注:“其他医疗机构”,指的是工业企业办的医疗机构及设立在城市并拥有教学或科研病床的医学教育或科研单位等。

     

    全区各时期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数及专业卫生工作人员表

     

     

    二、队伍发展

    19475月,全区共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615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79人,行政管理人员121人,工勤人员58人,分别占这支队伍的97.1%、1.96%0.94%。5979名卫生技术人员中,4097人系中医药和蒙医药工作人员。

    全区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中,西医医师(士)、护士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882人。这些掌握有现代医学和防疫技术的卫生技术人员,除少量系东北解放区、华北解放区支援内蒙古的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外,绝大多数是自治政府卫生部通过各种渠道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者。

    1946年,自治政府卫生部在张家口军政干部学院举办过一期有40名学员参加的医务训练班。此外,自治政府卫生部还通过从锡林郭勒盟干部训练团抽调20名学过医或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到锡察医院工作,边干边学,从而锻炼成为能独立开展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各时期卫生队伍及人员构成表

      

     

    注:2000年的人员构成统计数字中:①“中蒙医“包括中医师5988人,中药师2040人,蒙医师2456人,蒙药师484人,中医士1301人,蒙医士655人,中药剂士737人,蒙药剂士179人,其他中医93人,其他蒙医33人,中药剂员259人,蒙药剂员55人;②“西医师”包括西医师34 176人,中西结合医师359人,西药师3889人,检验师2911人,其它技师2389人;③“医士”包括西医士10 735人,助产士725人,西药剂士1564人,西药剂员453人,检验士976人,其它技士890人,检验员307人;④“护士”包括护师17 433人,护士9603人,护理员1264;⑤“其它卫生技术人员”指的是上述各项统计未包含的其他初级卫生技术员。

     

    19471952年,全区卫生队伍的发展以卫生防疫、疾病控制队伍的发展壮大最为迅速和明显。全区卫生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大都集中使用于扑灭鼠疫、消灭性病等对人民群众危害极大地急性、烈性传染病方面。自治政府卫生局成立后,曾成立过一个医务养成所,计划以短期速成培训的办法培养急需的医疗卫生人才,但是,突然发生的鼠疫,使学校不得不停止办学,全体教师和学员都转移到了卫生防疫第一线。1947年底,医务养成所改成了喇嘛医学校,收招的40名学员原来打算培养为蒙医。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学员也未能按计划结业即分配了工作。学校也改办成了卫生人员训练班,专门负责培训防疫员、卫生员、调剂员和助产士。

    当时,全区卫生队伍的专业构成以中医、蒙医等传统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大。1947年,中蒙医占全区卫生技术队伍的68.52%。1952年,中蒙医占全区卫生技术队伍的45.72%。

    19531957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广泛建立,全区医疗卫生队伍中现代医药工作人员(包括西医医师、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逐年增多,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到1957年,现代医疗卫生工作者已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62.82%。194812月,自治区政府卫生局与军区卫生部合并后,将先前的卫生人员训练班扩建成医务学校。19495月,医务学校又发展为内蒙古军区卫生部卫生干部学校。内蒙古军区卫生部卫生干部学校以培养1年制医助(后改为医士)为主,兼培训其他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刚开始办学时,招收了医助、调剂、助产、卫生员4个班,共计181名学员。195010月军队和政府卫生部分设后,学校归属自治区政府卫生部管理,改称内蒙古医士学校(后改为内蒙古卫生学校)。1952年,内蒙古医务学校又增设了2年制的医士、药剂士、助产士3个专业班,在校生最高时达到566名。于1950年绥远省在绥远省立高级助产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绥远省卫生技术学校(后改为绥远省归绥卫生学校),设3年制医士、助产士、护士3个专业。1952年又在包头市成立了1所护士学校。1954年蒙绥合并后,原内蒙古乌兰浩特卫生学校、包头市护士学校与归绥卫生学校合并,更名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卫生学校。

    在创办中等卫生学校培养中级现代医学卫生技术人才的同时,全区各盟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自治区各直属医疗卫生单位,亦都根据各自的需要,组织力量,积极进行对初级卫生人员的培训。到1956年底,从内蒙古自治区(包括绥远省)中等卫生学校毕业及各医疗卫生单位举办的训练班培训的人员,共有4963人。全区培养的现代医疗卫生人员中,有许多是为解决牧区缺医少药而特意培养的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技术骨干。为此有的学校在招生中扩大了民族学员的比例;有的学校通过举办民族班,先补习文化,后学医学专业,为牧区培养了许多急需的现代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内蒙古军区卫生干部学校首批招收的181名学员中,蒙古族学生就有114名,占63%;1956年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增设4年制医士助产士专业,全部招收蒙古族学生,实行的是蒙文蒙语教学。

    19581962年,全区卫生技术队伍人才的培养发展,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跃进”。特别是19581960年,全区掀起了大办医学教育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新高潮。1958年的包头医学院,当年招收医学专业本科生101人。从筹建到91日开学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同年,自治区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升格为实行双轨制的呼和浩特医学专科学校,既办大专班也办中专班。当时,内蒙古医学院除继续招收医学专业本科生外,也增设了医学专科班,招收具有一定工龄的在职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并添设了中医系(分设中医、蒙医两个专业)。1959年,呼和浩特医学专科学校改建为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由呼和浩特市交回自治区卫生厅直接领导。学院在主要开展在职教育的同时,继续举办学历教育大专班和中专班。内蒙古医学院和包头医学院除原设的专科外,又分别新设了儿科学专业与药学专业。1960年,全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一跃再跃,连着翻了两番。全区医学院、医学专科学校以及综合大学内所设的医学系总计达到12个。其中,由工矿企业部门创办的有5所(即包钢医学院、呼和浩特铁路医学院、呼和浩特华建医学院、牙克石林管局医学专科学校以及呼和浩特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由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创办的有7所,它们是: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乌兰察布盟医学专科学校、巴彦淖尔盟医学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医学专科学校和昭乌达盟医学专科学校。7所医学院校共计在校生2465人,教职员工1196名。

    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包头卫生学校、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呼伦贝尔盟卫生学校、哲里木盟卫生学校、昭乌达盟卫生学校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先后于1958年建立,并在当年招收了首届学生。与此同时,包头钢铁公司、呼和浩特铁路局等一些大型厂矿及乌兰浩特市、自治区防疫站、包头市第三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各自办起了自己的卫生学校。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各成立卫生学校一所。到1960年,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增到64所,其中,自治区和盟市卫生部门创办的卫生学校11所,大型厂矿企业部门创办的卫校4,旗县和相当于旗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创办的卫校49所。此外,全区各级各地创办了19所业余医学院及39所业余卫生学校。

    19631965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自治区对全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精简,并本着“大力支援农牧业,面向农村牧区,积极防治主要疾病,保护劳动力”的原则,将调整和精简下来的人员、设备等充实加强到牧业旗医院、公社卫生院和边境地区中心卫生院,允许医生退出联合医疗机构个人开业。1963年,许多原来在旗以上医院工作的医学专科毕业和民族医务工作者被分配下放到边境旗医院或牧区中心卫生院工作,牧区国家办的卫生院(所)达到了150所(占全区牧区公社卫生院的50%),所有边境旗医院平均每院增加5名~8名西医师。

    1966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中等医学院?!巴?文指锩?,全区医疗卫生技术队伍的建设遭受巨大的冲击和损失。1971年,全区中蒙医队伍的人数比1965年减少了51%1965626日,毛泽东发表关于“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谈话。是年9月起,全区各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纷纷动员医疗卫生人员到农村牧区安家落户,或组织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19681972年,全区由城市下放到农村牧区安家落户的医疗卫生人员总共有3147人(其中包括从天津下放到内蒙古的477人)。42市及自治区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先后有1800余人被下放到农牧区公社卫生院工作,另有一部分医疗卫生人员被下放插队或被分配到“五七”干校劳动。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区农村牧区基层卫生组织和赤脚医生队伍发展很快,1976年全区实行合作医疗的大队占全区农牧区所有生产大队的95.3%。全区赤脚医生队伍共有16 000多人。而且公社(乡镇)一级卫生院的技术力量和器械装备也有所充实、加强,并开展了一些新技术、新业务。

    19761980年,全区卫生工作的着重点逐步转移到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1980年,全区卫生各类机构的工作人员总数已经达到88 188人,其中城市卫生工作人员43 677人,农村牧区卫生工作人员44 511人,比1966年翻了一番还多。各类卫生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以全区妇幼保健队伍的发展建设为例:1976年全区开始开展普及新法接生工作。到1982年底,除阿拉善盟外,专业妇幼保健人员发展到2297人,公社卫生院专兼职妇幼卫生人员发展到1735人,从事或兼职从事妇幼卫生的赤脚医生发展到10 723人,接生员发展到16 445人。

    许多地区和单位还试行了院站、所长负责制,实行三权下放,实行工作人员聘任制和工人合同制。一些单位还相应地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全区的卫生机构由1980年的4350个,发展到1990年的5161个,增加811个;全区的卫生技术人员由70 022人,增加到96734人,增加26 712人。全区每千人口平均医生数由1.66人增加到2.12人。

    19911995年,全区各项卫生事业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牧区卫生、预防保健、中蒙医药工作为重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专业卫生人员由1990年的121 443人增加到1995年的129 483人,增加8040人,年递增率为1.10%。全区每千人口平均医生数由1990年末的2.12人增加到1995年末的2.21人。

    19962000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及《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陆续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先后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教兴医”实施意见》,建立医学领先学科、专科专病项目20项,培养学科带头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5730人。

    20012005年,全区通过积极开展各类医学学术活动,设立并评选内蒙古医学会医学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论文,促进了继续医学教育和科研创新工作。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牧区卫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加强农村牧区卫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并从2004年开始,开展专门为农村牧区培养卫生适用人才的初中后五年临床医学专科层次和医学相关专业专科层次教育,组织开展以非典、艾滋病为重点的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启动了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2005年底,全区共有卫生人员12118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2 587人,占总人员的84.66%2005年全区共有执业医师41 646人,执业助理医师866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9.04%;有注册护师27 05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6.37%。全区蒙中医药人员总数已达15 296人,其中,蒙医药人员5143人,中医药人员10 153人。在蒙中医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833人,其中蒙医332人,中医501人;有中级职称者6287人,其中蒙医2432人,中医3855人。是年,全区每千人口平均拥有5.08个卫生人员,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的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师数分别为2.11人和1.13人。

     

    19472005年全区专业卫生工作人员各时期增长速度

     

     

    注:“十五”时期的人员减少系由于行政机构变动、统计口径变动及工业企业医疗机构的变动所致。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