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龙凤茶楼论坛最新动态今天_风楼阁破解版2.0_夜来香论坛官网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编纂地方志的组织领导

发布时间:2011-04-14 【字体:
  •     一、要提高对地方志编纂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编纂地方志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园地里已经有两千多年的绵延历史。地方志伴民族,随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是一个地方最具有权威的地情书。这样的地情书,是不能中断的,中断了就有愧于当代,更对不起后世。地方志是中国一种价值连城的文化资源,也是国际性的文化财富。陈桥驿同志在《中国方志资源轨迹普查刍议》中介绍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集方志数达8 371种,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3 750种,英国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1 750种,法国法兰西学院高级汉学研究所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4 211种,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2 000种,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1 430种。国内的图书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志馆、方志馆收藏的旧志、新地方志就更多了。全国新编三级地方志书5 000多部。地方志文献资料日益丰富,既为当代服务,又为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精神财富。 
        地方志是政府的“官书”,是极其重要的地情书、国情书。地方志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等功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要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和重视修志工作,充分认识到编纂地方志是历史赋予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从毛泽东、周恩来到江泽民等,都十分重视修志工作,对修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过许多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贝咏竺裢镜恼舛位袄?,可以看出编纂地方志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位,在行动上切实做好编纂地方志工作。 
        二、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组织完成地方志编纂任务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对修志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和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吸取经验教训,认真组织好三级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组织进行修志工作,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做好编纂地方志的理论准备 
        第一轮修志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始的。对许多同志来说,编纂地方志是老传统,新工作。事实告诉大家,只有高水平的修志人员才能编纂出高质量的志书。面对这样的矛盾,要重视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修志人员学习、研究方志理论,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培训班学习,使修志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胜任修志工作。认真开展学术活动,对志书的指导思想、功能作用、体例结构、篇目设计、资料收集、撰写方法、质量标准等都进行认真研讨,培养一支较为熟悉修志业务的修志人才队伍。 
        一定要抓好地方志编纂的理论准备工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敝挥凶龊贸浞值谋嘧氲胤街镜睦砺圩急福瓿扇兜胤街颈嘧肴挝癫庞锌煽康幕?。各级修志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方志学、方志编纂学,学习和研究地方志编纂理论,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所从事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新方志理论研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并对这几个问题基本形成共识。 
        关于指导思想。地方志编纂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实事求是地记载当地的地情,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特别是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时,要更加明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关于年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6年4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志书应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 
        关于上限。第一轮修志的上限要据实追溯,从事物发端记起。续编志书的话,上限应灵活掌握。 
        关于下限。已出版的三级地方志书,下限时间很不一致,有的断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有的断至九十年代初期、中期甚至后期或二十一世纪。第一轮志书下限时间很不一致,相差七年、十年、甚至十几年。 
        关于体例。志书体例主要包括志书的体裁、结构、篇目与编写方法等要素。续志的体例,总的要求是要符合志体。志书的体例又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续志的体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体裁上,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组合模式已成为志书区别于其他书籍的主要表现形式,新编地方志应该继承和发展。现在,要多注意研究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如新编地方志应该注意专记、附录的应用,强化图照、图文并茂的应用,志书采用的图照应尽量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应采用声像这一现代科技表现手段来反映地方历史和现状,志书应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   
        关于篇目。篇目是志书的设计蓝图、基本框架。篇目设计一定要注意创新,要突出地方特点、民族特点、行业特点、时代特点。如何设计好志书的篇目,不但影响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关系到志书质量的高低。志书篇目要符合志体,要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要突出时代特点,要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续志篇目与前志篇目不要求完全对应,可采取保留基本的,归并同类的,精简不变的,增加新兴的。总之,篇目应根据记述内容的要求来确定,既有共性,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 
        关于编纂原则。编纂地方志要坚持存真求实原则、述而不论原则、横分纵述原则、生不立传原则、详今略古原则、记述敏感问题原则。志书以真实、准确为本,所以一定要特别强调坚持存真求实的原则。志书是科学的资料性著述,除了全书概述可以作一些画龙点睛的议论以外,章、节、目内容的表述要坚持述而不论的原则,寓观点于资料之中、记述之中。     
        关于记述内容。新编地方志记述的内容要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详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各行各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详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详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志书应加强宏观记述的分量,加强经济改革内容、人文景观内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内容的记述,精简自然地理内容的记述,改进政治内容的记述方法。     
        关于资料工作。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资料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对资料工作应有具体的有力的措施,如要广开渠道,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把向党政主管部门征集资料和向行业、社会征集资料结合起来;还要注意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各级修志机构尽可能建立资料信息库,及时地、最大范围地收集、整理和保存地方志资料。对收集的资料一定要认真鉴别、筛选,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严格把好入志资料的真实关,不真实、不可靠的资料决不能入志。 
        关于提高可读性。志书是资料性著述,用现代汉语语体文、记述体,写实,是什么就写什么,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可以用形容、描写的笔法。所以,志书要有很高的可读性是不可能的。当然,为了提高可读性,志书谋篇布局可在人文部类下些功夫,文字表达要做到优美典雅,经济部类要善于以事系人。志书中的不少内容的记述是可以避免写成流水账和只写简单的结论的。志书可以增加图照,特别是配文图照,做到图文并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可读性。 
        关于编制索引。中国历代编修的志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轮新编志书,大都只有目录,基本没有编制索引,这是一个明显的缺憾。成品志书要编制好索引,以增强志书的实用性、可读性。编制志书索引,是对志书记述内容的二次加工,使志书的内容产生汇集性、浓缩性、系统性,从而增强志书的实用价值。各级地方志编纂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编制志书索引的方法,把每一部志书的索引编好。 
        2.制定好地方志编纂计划 
        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而不是临时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编纂地方志首先必须要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计划,使这一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求做到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既有具体实施步骤,又有目标责任制;既有修志经费、志书出版经费的预算,又有落实到位的措施,等等。一是何时完成志书篇目制定,二是何时完成收集、考证资料,三是何时完成初稿,四是何时完成总纂,五是何时召开评审会,六是何时进行修改加工,七是何时送审﹑验收,八是何时出版,各项工作由谁来完成等,都要以文字形式制定好,并定期督查各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总之,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来说,计划定得越符合实际越具体,就越便于操作实施,而不要像脚踏西瓜皮那样滑到哪里算哪里,没有计划,心中无数。 
        3.把握好地方志编纂的进度 
        地方志编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把握好速度,五年左右就完成了修志任务。第二种是慢慢来,不定目标,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交卷。这种情况往往是十几年以上才完成修志任务。第三种是打打停停,有时有人修志,有时无人修志,十几年、二十几年还没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上面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值得肯定的,应总结推广这些单位的经验。第二种、尤其是第三种情况是不可取的。编纂一部志书是需要一定时间,一般用三、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各部志书从计划实施开始,应力争在三、五年时间内完成。修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是不应无限期地马拉松,十几年、二十几年没完成一部志书编纂任务。因为各级修志机构,不仅要完成修志任务,还要编年鉴、部门志、地情书等等,不能把时间和人力只用在一部志书的编纂上。而且修志的目的是用志,用很长时间都没完成一部志书的编纂任务,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怎么用志,怎么能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志书应有的作用。所以,对修志工作一定要抓得很紧,不能放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修志的进度。 
        4.层层从严把好地方志编纂的质量关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志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修志的成败。志书编纂总的质量要求是:观点鲜明正确,资料真实可靠,体例完备严谨,篇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深刻,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突出,行文准确朴实简练流畅,遵守国家保密和涉外规定,审查校对严格认真,装帧印刷符合出版要求。也就是说,要保证志书的政治质量、资料质量、体例质量、表述质量、校对质量、装帧质量、印刷质量。为此,要求要做到如下九点:一是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有一定创新的篇目。二是认真收集、考证资料,把好资料的真实关,不经过考证、不真实可靠的资料决不能入志。三是撰稿人要按志书篇目精心编写志稿。四是主编要对志稿进行认真总纂,在政治观点、篇目结构、资料真实、行文规范、篇幅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五是开好志稿的评审会。地方志书涉及多学科、多行业,编纂难度大,为了保证质量,要做好志稿的评审工作。每部志书完稿后,要召开评审会,邀请新老领导、业内人士、有关专家和修志人员对志稿逐篇逐章进行认真评议,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六是修志单位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加工后,才能形成验收稿。七是要严格执行审查验收制度。八是严格校对,解决错漏问题。九是装帧设计精美,保证志书的出版质量。经三审合格的三级地方志书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为了保证印刷质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要和修志单位研究安排好三级志书的印刷工作。除出版文字志书外,新编三级地方志书同时要出版电子版志书,运用多媒体,以加强志书资料的检索调用功能。 
        三、加强修志机构和队伍建设 
        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轮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轮志书开修之时。编纂地方志一定要稳定和加强修志机构、队伍建设,这样修志工作才能有重要的保证。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地区修志工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应是当地政府直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一级单位。设区的市、地区、自治州、盟和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也要有常设的修志机构?!币浔傅虏偶姹傅母刹康H瘟斓己椭鞅唷Wㄖ靶拗救嗽币喽晕榷?。要在修志队伍中继续大力提倡“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敬业精神。要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要吸收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才充实到修志队伍中来。要坚持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的方针,吸收各行各业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参加地方志编纂工作。 
        各地要把那些科学文化素质较好、志愿献身于修志事业的中青年同志充实到修志队伍中来。修志机构是干事业的单位,在人员编制本来就很少的情况下要求在这个单位工作的同志一人顶两个人甚至顶三四个人用。所以,要求在这个单位工作的同志是很精干的,而不是充数的,否则就会影响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各级修志机构都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修志队伍建设这件大事。要全面加强修志队伍建设,必须从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育抓起。各级修志工作者要增强爱岗意识、能力意识、勤奋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等八个意识,尽职尽责,艰苦奋斗,保证完成自己承担的修志工作任务。 
        一是增强爱岗意识。从事修志工作与从事其他工作一样,只有你真正热爱这项工作,才会积极主动去把这项工作做好。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对修志工作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原来从事党政工作的同志,组织上把你安排到修志工作岗位上来,就更要注意端正对修志工作的认识,不要认为安排到修志岗位上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不公,不要受“得志不修志,修志不得志”的说法的影响。实际上从事修志工作是很光荣的。正如李铁映同志指出的:“编纂志书是为世修志,为业存史,为人写传,不胜光荣之至。”希望广大的修志工作者从李铁映同志这段语重心长的话中得到启迪,热爱修志岗位,为修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增强能力意识。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尤其是刚走上修志工作岗位的同志,要提高自己的修志能力。修志能力是学出来的,从实践中来的。不懂就从头学起,在实践中摸索、体会、总结、提高。首先必须加强方志理论的学习,才能逐步入门,逐步胜任修志工作。199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志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是“官修”的地情书、国情书。他还指出,新编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不是一家之言,不是史家的专著,不是史料汇编、资料大全,也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可以说,不认真学习和掌握方志理论,是编不好志书的。社会科学理论家、文学作家可以写出一部一部专著、写出一本一本小说,但是这些理论家、作家如果没有学习和掌握好方志理论,也是编写不出高质量的志书来的。所以,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必须加强学习和掌握方志理论,才能从事修志工作,完成修志任务。走上修志岗位不久的同志都应有紧迫感,抓紧学习方志理论,使自己尽快熟悉修志业务,胜任修志工作。参加过修志工作的同志也有一个学习和研究新地方志理论的任务。修志工作者在学习地方志理论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学习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知识,尽量使自己的知识面宽一些,这样,就更有把握编纂好地方志书或更有把握对地方志书进行审查把关。除了参加培训班的学习外,希望各级修志工作者平时注意挤一些时间自学方志理论,结合当地方志编纂工作实践学习和研究方志理论。通过边学习、研究方志理论,边进行修志实践,修志业务水平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三是增强勤奋意识。修志工作任务很艰巨,修志工作者必须很勤奋,甚至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勤奋是合格修志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参加并出色完成修志工作任务的同志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收集、核对、考证资料而废寝忘食,为撰稿、总纂、审稿、校对而加班加点,为了使志书装帧设计上乘、印刷精美而奔波劳碌。他们往往为此而牺牲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不少节假日里,别人在逛公园观风景,或在歌舞厅里轻歌曼舞,或到商场超市购物,他们却在忙于修志工作。这部分同志这么做,都是心甘情愿的。他们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丰硕的修志之果,编出的志书得到党委、政府领导的肯定,得到社会的好评,甚至在自治区、全国获奖,这是对他们的最大奖赏。他们勤奋的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换来了快乐。勤奋工作,乐在其中,只有勤奋的同志才真正体会得到。     
        四是增强创新意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修志的体例、修志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修志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当然,强调修志创新,不是要盲目创新,而是要科学创新。譬如,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志书篇目设计要创新,记述内容要创新,同时编写方法要创新,志书装帧设计、出版也要创新。 
        五是增强质量意识。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志书是政府的“官书”,是权威性的地情书、国情书,一定要始终把编纂质量放在第一位。每一位修志工作者都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对自己负责编纂的志稿,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以保证提高整部志书的质量。 
        六是增强效率意识。修志要讲工作效率,按目标责任制完成工作任务。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完成任务的进度。所以,承担修志工作任务的同志,一定要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影响修志工作的进度。修志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部志书往往是众人参与,众手写志。只有每一位参与修志工作的同志都有高度的责任心,都讲工作效率,按时甚至提前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才能使整部志书按计划完成编纂工作的任务。 
        七是增强协作意识。编纂地方志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集体项目,修志工作者要有团结协作精神,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才能真正把这一工作做好。希望各级修志机构的领导班子要带头搞好团结。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齐心合力做好修志工作,不要搞无原则纠纷,不要搞伤己害人的内耗。各个单位的修志工作者,都要团结协作,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修志工作任务。对于修志工作来说,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商量解决的,没有什么问题达到势不两立以至无法解决的地步。每一位从事修志工作的领导者、工作者都应努力做到高姿态,服从大局,服从真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要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和个人的恩怨上闹纠纷,搞不好团结,影响修志工作的开展。 
        八是增强奉献意识。李铁映同志1996年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求方志工作者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做淡泊名利、铁心修志的无名英雄?!毙拗竟ぷ髡吲ψ龅秸庖坏慵匾?。大家知道,各级地方志书都是由各级人民政府主持编修的“官书”,不是个人专著,所以,修志的许多重要事情都是由政府领导作决定的,修志机构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仅作参考,最后决定权在政府领导。譬如,各级地方志书谁任主编、副主编或谁任总纂、副总纂,都是政府领导或承编部门、单位的领导定的,作为修志工作者应自觉服从领导的决定,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互不相让,影响修志工作的开展。按有关规定,编纂的地方志书出版后,编纂人员应得到相应的稿酬。修志工作者获得符合规定的报酬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应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在这个问题上闹矛盾,影响团结,影响工作。修志工作者是否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具体反映在处理关系到个人的名和利的正确态度上、行动上。编纂地方志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修志工作者只有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做无名英雄,才能搞好修志工作,为修志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 
        编纂地方志是一项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历来都是行政长官主修。20多年的工作实践说明,修志工作面广,工程艰苦,只有政府主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才能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修志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修志工作搞好,使修志机构、人员、经费、条件等得到解决,顺利进行修志工作。能否按计划顺利进行修志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从自治区到市、县、市辖区,都要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实施”的修志体制。由各级政府主持修志工作,修志工作要做到“一纳入”、“五到位”,即把编纂地方志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中,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各级政府换届选举或政府领导调整时,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也要及时作相应的调整。政府在修志经费和志书出版经费上给予保证。各级人民政府为修志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妥善解决修志人员的生活福利等问题。 
        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是搞好修志工作的基础。编纂地方志是涉及到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全局性的工作,工程十分浩大,仅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是完成不了修志任务的。修志实践证明,只有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上下结合,条块结合,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搞好修志工作才有可靠的基础。修志工作需要依靠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动员几十人、几百人,甚至千余人参与修志工作,形成众人修志、众手写志、众口评志、众目审志的局面,才能使修志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大量的修志资料要依靠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要靠兼职和专职修志人员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要完成三级地方志书的编纂任务,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 
        此外,建立健全了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健全了修志领导机构,明确了领导,并不意味着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修志工作就完全解决了。要取得党政领导对修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修志机构的领导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在此,特别强调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要做到“两个主动”,即:主动请示汇报工作,主动抓好修志工作。 
        第一,主动请示汇报工作。修志工作要取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地方志办公室领导首先要主动向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使政府领导、分管领导了解当地修志工作的全面情况、了解修志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了解需要他们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工作是很忙的,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要积极主动联系,及时请示汇报工作,而不要等待领导请你去请示汇报工作。政府领导管的事情很多,工作很忙,一般来说是不可能请你去请示汇报工作的,你不积极主动,就无法通过政府领导解决修志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修志工作就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一定要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而且请示工作时,一定要拿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意见、计划、方案或建议,这样,政府领导才能最后作出决策。事实说明,哪个地方修志机构的领导注意这样做了,哪个地方修志工作就得到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就得到较好地解决。如自治区的一些市、县,原来修志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的被动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不主动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修志人员、经费、条件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后来,这些盟市、旗县调整了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班子,新任的领导主动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修志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示的问题就及时得到解决。这些盟市、旗县修志的人员、经费、条件等得到很好的解决,修志工作进度加快了,较好地完成了第一轮修志工作任务。这些盟市、旗县,开始有的是修志工作的后进单位,后来就迎头赶上来了,变成了先进单位。这个事例说明,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修志工作不是等得来的,是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争取得来的。修志工作要做到“一纳入”、“五到位”,党中央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的讲话、政府的文件早已强调了,如何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得到贯彻落实,就在于地方志办公室同志去争取了。所以,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要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而不要怕找政府领导,更不要自认为领导不欢迎自己去请示汇报工作就不去找了。不久前,自治区人民政府一位领导曾经说过,只要是请示汇报工作中的大事、重要的事,是会得到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理解、重视和支持的。这一点,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要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 
        第二,主动抓好修志工作。事实充分说明,修志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有为才有位。各级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只有积极主动地抓好工作,把本级志书、年鉴等一部一部地编纂出来,做出成绩来,就会感动政府领导,政府领导就会更加重视和支持修志工作。不少盟市、旗县地方志办公室这样做了,得到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修志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有的盟市、旗县地方志办公室还得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这是有为才有位的具体表现。相反,有个别盟市、旗县第一轮修志工作完成以后,修志工作就停止了,不主动编纂年鉴、部门志等,修志人员上班没事干,心理觉得难受,政府领导也有意见,并提出地方志办公室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说明不积极主动做好修志工作,不但无为无位,而且直接影响到修志机构的生存问题。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和修志工作者一定要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努力做出显著的成绩来。修志工作做好了,政府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有为有位,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就会得到较好地解决,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归结到一点,要按计划全面完成编纂地方志的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在各级党委、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主持下,在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积极努力下,全自治区编纂地方志的任务一定会按计划圆满完成。
上一篇:
编纂地方志的系统工程
下一篇:
编纂地方志的指导思想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史志研究  /  方志研究  /  编纂理论

编纂地方志的组织领导

发布时间:2011-04-14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     一、要提高对地方志编纂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编纂地方志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园地里已经有两千多年的绵延历史。地方志伴民族,随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是一个地方最具有权威的地情书。这样的地情书,是不能中断的,中断了就有愧于当代,更对不起后世。地方志是中国一种价值连城的文化资源,也是国际性的文化财富。陈桥驿同志在《中国方志资源轨迹普查刍议》中介绍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集方志数达8 371种,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3 750种,英国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1 750种,法国法兰西学院高级汉学研究所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4 211种,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2 000种,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1 430种。国内的图书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志馆、方志馆收藏的旧志、新地方志就更多了。全国新编三级地方志书5 000多部。地方志文献资料日益丰富,既为当代服务,又为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精神财富。 
        地方志是政府的“官书”,是极其重要的地情书、国情书。地方志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等功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要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和重视修志工作,充分认识到编纂地方志是历史赋予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从毛泽东、周恩来到江泽民等,都十分重视修志工作,对修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过许多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贝咏竺裢镜恼舛位袄铮梢钥闯霰嘧氲胤街镜闹卮蟮南质狄庖搴蜕钤兜睦芬庖澹蠹乙欢ㄒ谒枷肷先鲜兜轿?,在行动上切实做好编纂地方志工作。 
        二、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组织完成地方志编纂任务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对修志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和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吸取经验教训,认真组织好三级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组织进行修志工作,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做好编纂地方志的理论准备 
        第一轮修志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始的。对许多同志来说,编纂地方志是老传统,新工作。事实告诉大家,只有高水平的修志人员才能编纂出高质量的志书。面对这样的矛盾,要重视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修志人员学习、研究方志理论,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培训班学习,使修志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胜任修志工作。认真开展学术活动,对志书的指导思想、功能作用、体例结构、篇目设计、资料收集、撰写方法、质量标准等都进行认真研讨,培养一支较为熟悉修志业务的修志人才队伍。 
        一定要抓好地方志编纂的理论准备工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敝挥凶龊贸浞值谋嘧氲胤街镜睦砺圩急?,完成三级地方志编纂任务才有可靠的基础。各级修志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方志学、方志编纂学,学习和研究地方志编纂理论,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所从事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新方志理论研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并对这几个问题基本形成共识。 
        关于指导思想。地方志编纂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实事求是地记载当地的地情,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特别是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时,要更加明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关于年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6年4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志书应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 
        关于上限。第一轮修志的上限要据实追溯,从事物发端记起。续编志书的话,上限应灵活掌握。 
        关于下限。已出版的三级地方志书,下限时间很不一致,有的断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有的断至九十年代初期、中期甚至后期或二十一世纪。第一轮志书下限时间很不一致,相差七年、十年、甚至十几年。 
        关于体例。志书体例主要包括志书的体裁、结构、篇目与编写方法等要素。续志的体例,总的要求是要符合志体。志书的体例又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续志的体例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体裁上,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组合模式已成为志书区别于其他书籍的主要表现形式,新编地方志应该继承和发展。现在,要多注意研究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如新编地方志应该注意专记、附录的应用,强化图照、图文并茂的应用,志书采用的图照应尽量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应采用声像这一现代科技表现手段来反映地方历史和现状,志书应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   
        关于篇目。篇目是志书的设计蓝图、基本框架。篇目设计一定要注意创新,要突出地方特点、民族特点、行业特点、时代特点。如何设计好志书的篇目,不但影响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关系到志书质量的高低。志书篇目要符合志体,要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要突出时代特点,要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续志篇目与前志篇目不要求完全对应,可采取保留基本的,归并同类的,精简不变的,增加新兴的。总之,篇目应根据记述内容的要求来确定,既有共性,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 
        关于编纂原则。编纂地方志要坚持存真求实原则、述而不论原则、横分纵述原则、生不立传原则、详今略古原则、记述敏感问题原则。志书以真实、准确为本,所以一定要特别强调坚持存真求实的原则。志书是科学的资料性著述,除了全书概述可以作一些画龙点睛的议论以外,章、节、目内容的表述要坚持述而不论的原则,寓观点于资料之中、记述之中。     
        关于记述内容。新编地方志记述的内容要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详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各行各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详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详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志书应加强宏观记述的分量,加强经济改革内容、人文景观内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内容的记述,精简自然地理内容的记述,改进政治内容的记述方法。     
        关于资料工作。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资料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对资料工作应有具体的有力的措施,如要广开渠道,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把向党政主管部门征集资料和向行业、社会征集资料结合起来;还要注意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各级修志机构尽可能建立资料信息库,及时地、最大范围地收集、整理和保存地方志资料。对收集的资料一定要认真鉴别、筛选,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严格把好入志资料的真实关,不真实、不可靠的资料决不能入志。 
        关于提高可读性。志书是资料性著述,用现代汉语语体文、记述体,写实,是什么就写什么,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可以用形容、描写的笔法。所以,志书要有很高的可读性是不可能的。当然,为了提高可读性,志书谋篇布局可在人文部类下些功夫,文字表达要做到优美典雅,经济部类要善于以事系人。志书中的不少内容的记述是可以避免写成流水账和只写简单的结论的。志书可以增加图照,特别是配文图照,做到图文并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可读性。 
        关于编制索引。中国历代编修的志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轮新编志书,大都只有目录,基本没有编制索引,这是一个明显的缺憾。成品志书要编制好索引,以增强志书的实用性、可读性。编制志书索引,是对志书记述内容的二次加工,使志书的内容产生汇集性、浓缩性、系统性,从而增强志书的实用价值。各级地方志编纂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编制志书索引的方法,把每一部志书的索引编好。 
        2.制定好地方志编纂计划 
        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而不是临时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编纂地方志首先必须要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计划,使这一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要求做到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既有具体实施步骤,又有目标责任制;既有修志经费、志书出版经费的预算,又有落实到位的措施,等等。一是何时完成志书篇目制定,二是何时完成收集、考证资料,三是何时完成初稿,四是何时完成总纂,五是何时召开评审会,六是何时进行修改加工,七是何时送审﹑验收,八是何时出版,各项工作由谁来完成等,都要以文字形式制定好,并定期督查各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总之,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来说,计划定得越符合实际越具体,就越便于操作实施,而不要像脚踏西瓜皮那样滑到哪里算哪里,没有计划,心中无数。 
        3.把握好地方志编纂的进度 
        地方志编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把握好速度,五年左右就完成了修志任务。第二种是慢慢来,不定目标,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交卷。这种情况往往是十几年以上才完成修志任务。第三种是打打停停,有时有人修志,有时无人修志,十几年、二十几年还没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上面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值得肯定的,应总结推广这些单位的经验。第二种、尤其是第三种情况是不可取的。编纂一部志书是需要一定时间,一般用三、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各部志书从计划实施开始,应力争在三、五年时间内完成。修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是不应无限期地马拉松,十几年、二十几年没完成一部志书编纂任务。因为各级修志机构,不仅要完成修志任务,还要编年鉴、部门志、地情书等等,不能把时间和人力只用在一部志书的编纂上。而且修志的目的是用志,用很长时间都没完成一部志书的编纂任务,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怎么用志,怎么能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志书应有的作用。所以,对修志工作一定要抓得很紧,不能放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修志的进度。 
        4.层层从严把好地方志编纂的质量关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志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修志的成败。志书编纂总的质量要求是:观点鲜明正确,资料真实可靠,体例完备严谨,篇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深刻,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突出,行文准确朴实简练流畅,遵守国家保密和涉外规定,审查校对严格认真,装帧印刷符合出版要求。也就是说,要保证志书的政治质量、资料质量、体例质量、表述质量、校对质量、装帧质量、印刷质量。为此,要求要做到如下九点:一是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有一定创新的篇目。二是认真收集、考证资料,把好资料的真实关,不经过考证、不真实可靠的资料决不能入志。三是撰稿人要按志书篇目精心编写志稿。四是主编要对志稿进行认真总纂,在政治观点、篇目结构、资料真实、行文规范、篇幅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五是开好志稿的评审会。地方志书涉及多学科、多行业,编纂难度大,为了保证质量,要做好志稿的评审工作。每部志书完稿后,要召开评审会,邀请新老领导、业内人士、有关专家和修志人员对志稿逐篇逐章进行认真评议,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六是修志单位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加工后,才能形成验收稿。七是要严格执行审查验收制度。八是严格校对,解决错漏问题。九是装帧设计精美,保证志书的出版质量。经三审合格的三级地方志书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为了保证印刷质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要和修志单位研究安排好三级志书的印刷工作。除出版文字志书外,新编三级地方志书同时要出版电子版志书,运用多媒体,以加强志书资料的检索调用功能。 
        三、加强修志机构和队伍建设 
        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轮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轮志书开修之时。编纂地方志一定要稳定和加强修志机构、队伍建设,这样修志工作才能有重要的保证。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地区修志工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应是当地政府直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一级单位。设区的市、地区、自治州、盟和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也要有常设的修志机构。”要配备德才兼备的干部担任领导和主编。专职修志人员要相对稳定。要在修志队伍中继续大力提倡“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敬业精神。要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要吸收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才充实到修志队伍中来。要坚持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的方针,吸收各行各业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参加地方志编纂工作。 
        各地要把那些科学文化素质较好、志愿献身于修志事业的中青年同志充实到修志队伍中来。修志机构是干事业的单位,在人员编制本来就很少的情况下要求在这个单位工作的同志一人顶两个人甚至顶三四个人用。所以,要求在这个单位工作的同志是很精干的,而不是充数的,否则就会影响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各级修志机构都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修志队伍建设这件大事。要全面加强修志队伍建设,必须从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育抓起。各级修志工作者要增强爱岗意识、能力意识、勤奋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等八个意识,尽职尽责,艰苦奋斗,保证完成自己承担的修志工作任务。 
        一是增强爱岗意识。从事修志工作与从事其他工作一样,只有你真正热爱这项工作,才会积极主动去把这项工作做好。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对修志工作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原来从事党政工作的同志,组织上把你安排到修志工作岗位上来,就更要注意端正对修志工作的认识,不要认为安排到修志岗位上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不公,不要受“得志不修志,修志不得志”的说法的影响。实际上从事修志工作是很光荣的。正如李铁映同志指出的:“编纂志书是为世修志,为业存史,为人写传,不胜光荣之至。”希望广大的修志工作者从李铁映同志这段语重心长的话中得到启迪,热爱修志岗位,为修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增强能力意识。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尤其是刚走上修志工作岗位的同志,要提高自己的修志能力。修志能力是学出来的,从实践中来的。不懂就从头学起,在实践中摸索、体会、总结、提高。首先必须加强方志理论的学习,才能逐步入门,逐步胜任修志工作。199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志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是“官修”的地情书、国情书。他还指出,新编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不是一家之言,不是史家的专著,不是史料汇编、资料大全,也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梢运?,不认真学习和掌握方志理论,是编不好志书的。社会科学理论家、文学作家可以写出一部一部专著、写出一本一本小说,但是这些理论家、作家如果没有学习和掌握好方志理论,也是编写不出高质量的志书来的。所以,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必须加强学习和掌握方志理论,才能从事修志工作,完成修志任务。走上修志岗位不久的同志都应有紧迫感,抓紧学习方志理论,使自己尽快熟悉修志业务,胜任修志工作。参加过修志工作的同志也有一个学习和研究新地方志理论的任务。修志工作者在学习地方志理论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学习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知识,尽量使自己的知识面宽一些,这样,就更有把握编纂好地方志书或更有把握对地方志书进行审查把关。除了参加培训班的学习外,希望各级修志工作者平时注意挤一些时间自学方志理论,结合当地方志编纂工作实践学习和研究方志理论。通过边学习、研究方志理论,边进行修志实践,修志业务水平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三是增强勤奋意识。修志工作任务很艰巨,修志工作者必须很勤奋,甚至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勤奋是合格修志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参加并出色完成修志工作任务的同志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收集、核对、考证资料而废寝忘食,为撰稿、总纂、审稿、校对而加班加点,为了使志书装帧设计上乘、印刷精美而奔波劳碌。他们往往为此而牺牲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不少节假日里,别人在逛公园观风景,或在歌舞厅里轻歌曼舞,或到商场超市购物,他们却在忙于修志工作。这部分同志这么做,都是心甘情愿的。他们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丰硕的修志之果,编出的志书得到党委、政府领导的肯定,得到社会的好评,甚至在自治区、全国获奖,这是对他们的最大奖赏。他们勤奋的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换来了快乐。勤奋工作,乐在其中,只有勤奋的同志才真正体会得到。     
        四是增强创新意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修志的体例、修志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修志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当然,强调修志创新,不是要盲目创新,而是要科学创新。譬如,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志书篇目设计要创新,记述内容要创新,同时编写方法要创新,志书装帧设计、出版也要创新。 
        五是增强质量意识。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志书是政府的“官书”,是权威性的地情书、国情书,一定要始终把编纂质量放在第一位。每一位修志工作者都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对自己负责编纂的志稿,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以保证提高整部志书的质量。 
        六是增强效率意识。修志要讲工作效率,按目标责任制完成工作任务。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完成任务的进度。所以,承担修志工作任务的同志,一定要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影响修志工作的进度。修志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部志书往往是众人参与,众手写志。只有每一位参与修志工作的同志都有高度的责任心,都讲工作效率,按时甚至提前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才能使整部志书按计划完成编纂工作的任务。 
        七是增强协作意识。编纂地方志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集体项目,修志工作者要有团结协作精神,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才能真正把这一工作做好。希望各级修志机构的领导班子要带头搞好团结。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齐心合力做好修志工作,不要搞无原则纠纷,不要搞伤己害人的内耗。各个单位的修志工作者,都要团结协作,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修志工作任务。对于修志工作来说,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商量解决的,没有什么问题达到势不两立以至无法解决的地步。每一位从事修志工作的领导者、工作者都应努力做到高姿态,服从大局,服从真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要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和个人的恩怨上闹纠纷,搞不好团结,影响修志工作的开展。 
        八是增强奉献意识。李铁映同志1996年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求方志工作者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做淡泊名利、铁心修志的无名英雄?!毙拗竟ぷ髡吲ψ龅秸庖坏慵匾?。大家知道,各级地方志书都是由各级人民政府主持编修的“官书”,不是个人专著,所以,修志的许多重要事情都是由政府领导作决定的,修志机构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仅作参考,最后决定权在政府领导。譬如,各级地方志书谁任主编、副主编或谁任总纂、副总纂,都是政府领导或承编部门、单位的领导定的,作为修志工作者应自觉服从领导的决定,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互不相让,影响修志工作的开展。按有关规定,编纂的地方志书出版后,编纂人员应得到相应的稿酬。修志工作者获得符合规定的报酬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应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在这个问题上闹矛盾,影响团结,影响工作。修志工作者是否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具体反映在处理关系到个人的名和利的正确态度上、行动上。编纂地方志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修志工作者只有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做无名英雄,才能搞好修志工作,为修志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 
        编纂地方志是一项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历来都是行政长官主修。20多年的工作实践说明,修志工作面广,工程艰苦,只有政府主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才能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修志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修志工作搞好,使修志机构、人员、经费、条件等得到解决,顺利进行修志工作。能否按计划顺利进行修志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从自治区到市、县、市辖区,都要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实施”的修志体制。由各级政府主持修志工作,修志工作要做到“一纳入”、“五到位”,即把编纂地方志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中,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各级政府换届选举或政府领导调整时,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也要及时作相应的调整。政府在修志经费和志书出版经费上给予保证。各级人民政府为修志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妥善解决修志人员的生活福利等问题。 
        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是搞好修志工作的基础。编纂地方志是涉及到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全局性的工作,工程十分浩大,仅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是完成不了修志任务的。修志实践证明,只有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上下结合,条块结合,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搞好修志工作才有可靠的基础。修志工作需要依靠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动员几十人、几百人,甚至千余人参与修志工作,形成众人修志、众手写志、众口评志、众目审志的局面,才能使修志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大量的修志资料要依靠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要靠兼职和专职修志人员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要完成三级地方志书的编纂任务,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 
        此外,建立健全了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健全了修志领导机构,明确了领导,并不意味着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修志工作就完全解决了。要取得党政领导对修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修志机构的领导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在此,特别强调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要做到“两个主动”,即:主动请示汇报工作,主动抓好修志工作。 
        第一,主动请示汇报工作。修志工作要取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地方志办公室领导首先要主动向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使政府领导、分管领导了解当地修志工作的全面情况、了解修志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了解需要他们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工作是很忙的,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要积极主动联系,及时请示汇报工作,而不要等待领导请你去请示汇报工作。政府领导管的事情很多,工作很忙,一般来说是不可能请你去请示汇报工作的,你不积极主动,就无法通过政府领导解决修志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修志工作就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一定要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而且请示工作时,一定要拿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意见、计划、方案或建议,这样,政府领导才能最后作出决策。事实说明,哪个地方修志机构的领导注意这样做了,哪个地方修志工作就得到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就得到较好地解决。如自治区的一些市、县,原来修志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的被动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不主动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修志人员、经费、条件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后来,这些盟市、旗县调整了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班子,新任的领导主动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修志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示的问题就及时得到解决。这些盟市、旗县修志的人员、经费、条件等得到很好的解决,修志工作进度加快了,较好地完成了第一轮修志工作任务。这些盟市、旗县,开始有的是修志工作的后进单位,后来就迎头赶上来了,变成了先进单位。这个事例说明,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修志工作不是等得来的,是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争取得来的。修志工作要做到“一纳入”、“五到位”,党中央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的讲话、政府的文件早已强调了,如何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得到贯彻落实,就在于地方志办公室同志去争取了。所以,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要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而不要怕找政府领导,更不要自认为领导不欢迎自己去请示汇报工作就不去找了。不久前,自治区人民政府一位领导曾经说过,只要是请示汇报工作中的大事、重要的事,是会得到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理解、重视和支持的。这一点,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要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 
        第二,主动抓好修志工作。事实充分说明,修志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有为才有位。各级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只有积极主动地抓好工作,把本级志书、年鉴等一部一部地编纂出来,做出成绩来,就会感动政府领导,政府领导就会更加重视和支持修志工作。不少盟市、旗县地方志办公室这样做了,得到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修志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有的盟市、旗县地方志办公室还得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这是有为才有位的具体表现。相反,有个别盟市、旗县第一轮修志工作完成以后,修志工作就停止了,不主动编纂年鉴、部门志等,修志人员上班没事干,心理觉得难受,政府领导也有意见,并提出地方志办公室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说明不积极主动做好修志工作,不但无为无位,而且直接影响到修志机构的生存问题。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和修志工作者一定要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努力做出显著的成绩来。修志工作做好了,政府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有为有位,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就会得到较好地解决,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归结到一点,要按计划全面完成编纂地方志的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在各级党委、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主持下,在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积极努力下,全自治区编纂地方志的任务一定会按计划圆满完成。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