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地域内的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地方志的编纂,首先必须确立编纂的指导思想。地方志的编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指导思想,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地方志编纂是以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奴役人民、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在《进太平寰宇记表》中,提出地方志编纂应“颂万国之一君,表千年之一圣”,使封建统治者“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中提出,史志之书要“有裨风教”、“传述忠孝礼义”。所以,封建社会的志书普遍首列“训典”,涵盖群言,以显示封建帝王的“威严”,谩骂农民起义为“匪乱”,以表明封建王朝的“神圣不可侵犯”;宣扬烈女的忠贞守节,以使广大妇女自缚于“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事实告诉我们,封建时代编纂的地方志是不遗余力地贯彻封建思想、灌输封建意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痹诮裉斓闹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一切领域、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新编地方志当然要遵循这一指导思想。新方志所以新,新方志和旧方志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编纂的指导思想大不一样。新方志彻底摒弃了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牢固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续修地方志和第一轮编修地方志一样,都是一种资料性的著述,这种著述重在记事实,不允许空洞议论,但这绝不是意味着不要观点,而是要求寓观点于资料之中,寓观点于记述之中。也就是说,地方志编纂工作者喜爱什么与憎恶什么、赞扬什么与贬斥什么等观点都是通过记述的资料鲜明地反映出来。对新地方志来说,所反映的观点必须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续修地方志,一定会收集到许许多多的资料,但是并不是无选择的什么资料都可以入志的。什么资料可以入志,什么资料不能入志,有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问题、观点问题、立场问题。对于新地方志来说,要求编纂工作者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驾驭资料,分析资料,选择资料。对正反两方面的内容要进行辩证地分析,慎重地决定取舍。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对各行各业工作中的问题和失误是应该恰当记述的,但对一些偶然发生的、支流的、无关大局的、不反映本质的东西,就不必一一详细记载。毛泽东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看事物必须要看它的本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痹凇吨厍焯概小芬晃闹兄赋觯骸翱次侍庖痈鞣矫嫒タ?,不能只从单方面去看?!痹凇堵鄯炊匀毡镜酃饕宓牟呗浴芬晃闹兄赋觯骸奥砜怂贾饕逭呖次侍?,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彼裕诒嘧氲胤街臼?,面对许许多多的资料,大家一定要慎重对待,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不从单方面而从多方面,不从部分而从全体去分析,以决定哪些内容该入志,哪些内容不该入志。总之一句话,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编纂好地方志。
下面,就编纂地方志的指导思想方面具体谈五点意见: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最根本的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新编地方志,要全面记述一定地域内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要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编纂,熔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于一炉。这就要求人们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重点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编纂地方志,这些重要的基本观点应该得到贯彻、运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则完全相反,否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宣扬天人感应的天命论,把某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卓越人物的思想动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承认社会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不承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许多旧志中,充塞着这样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新编地方志,必须彻底摒弃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记述各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记述各项事业发展的兴衰起伏。编纂工作者一定要从理论上、思想上真正弄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在编纂实践中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观点为指导,准确记述运动的社会形态。当然,也应特别注意到,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时候,还必须重视它的另一个方面,即必须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如果无视这种反作用,就会得出人们只能被动地、消极地坐待客观条件的成熟,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观结论,这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意。因此,地方志工作者一定要准确掌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在修志工作中得到准确地运用。
2.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两者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编纂地方志,必须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生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把人类生产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志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记述。在整部志书内容安排上,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主体,要深入揭示新的历史时期的经济形态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对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相应关系,对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对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要全面加以记述。从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中,寻求科学的说明上层建筑发生变革的原因与规律??蒲Ъ际跏堑谝簧Γ蔷媒ㄉ璧幕?。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编纂地方志一定要充分反映一方各门科学技术在新形势下的新成就、新创造、新发明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的情况?!叭龃怼敝匾枷胫械牡谝桓龃恚褪堑骋贾沾碇泄冉Φ姆⒄挂?。新地方志一定要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振兴经济的内容记述好。一定要记述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体现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一定要坚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给予肯定,扬其所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就加以否定,述其教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使这方面的内容在编纂地方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3.正确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中国从奴隶社会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正是这种基于根本利害冲突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变革,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正如恩格斯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组成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痹诮准渡缁崂铮准抖氛岽┯诰?、政治、思想各个方面,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编纂地方志,记述阶级斗争,是指如何认识和记述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而不是强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现象是大量的和普遍的,但不是囊括一切的;阶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但不是一切关系都属于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阶级分析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固定的模子到处乱套,尤其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现象,更不能乱贴阶级斗争的标签。中国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中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编纂地方志,要重点反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项事业振兴,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真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进入现代化强国之林。
4.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币虼?,新地方志的内容应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主体,新地方志编纂工作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肯定、颂扬人民群众,揭露、批判危害人民的人。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许多旧志在唯心史观的支配下,充满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内容,不适当地夸大少数帝王将相和官僚士绅的个人作用,没有给人民群众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有的即使记载了少量劳动人民,也多是被歪曲被侮辱的。这是封建时代修志的指导思想所决定的。在今天新编地方志中,要突出人民群众的地位,充分反映当地人民群众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事迹,记载当地人民群众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功伟绩。在人物传、人物表中,要为人民领袖、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者、优秀专家学者、能工巧匠、革命烈士等人民群众中的代表人物树碑立传。当然,新编地方志在突出记述劳动人民丰功伟绩的同时,也要科学地记述杰出人物及其作用。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曾借用爱尔维修的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笔笔圃煊⑿邸R磺薪艹鋈宋锒际鞘贝牟?、阶级的代表。他们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又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杰出人物是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而且是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之中,而绝不是天生的、脱离人民群众的孤立的个人。在编纂地方志中,一定要准确地记述好杰出人物。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要记述他们的革命历程,歌颂他们对革命的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要记述他们取得成就的道路及其成就的社会意义;对做了一些好事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既要记述他们压迫剥削人民的一面,又要实事求是地记述他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有益的作用。对待历史上的人物,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凡是在当时当地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的人物,也应如实记入新方志中。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苛求各种人物,而必须把记述人物放在他们活动的那个历史背景下去判断,只要有功于国家和人民,就要入志,而对有害于国家和人民的突出的反面人物也要入志。当然,人物入志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适当选一些。
二、必须以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基础上而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修志工作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同中国近20多年来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这两大理论为指导,才能使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同样是编纂地方志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修志工作,就要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新方志内容记述一定要完整。一地地情既有自然,又有社会;既有历史,又有现状;既有物质,又有精神。人们都要通盘考虑,全面安排,不能顾此失彼,轻此重彼。在做到自然与社会并重、历史与现状并重、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同时,要着重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即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情况、先进文化发展情况及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领导干部为人民谋利益的情况。要特别着重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对于工业、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财政金融的历史和现状都要详细记述。编纂地方志还要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的状况,记述好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组织等上层建筑的变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要辩证地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一地优势,又要看到劣势;既要看到工作中的成绩,又要看到失误;既要看到新风,又要看到陋习。一地的优势、成绩、新风是主流,一定要记足,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一地的劣势、失误、陋习是支流,要适当记述,以警戒后人,促人奋进。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新编地方志记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内容,更加要突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1978年以来20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是在邓小平理论以及后来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取得的,偏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就会出现失误。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人们在编纂地方志实践中,一定要突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志书的整体质量。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编纂地方志,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记述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二是运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全面、深刻地记述好当地的经济建设。三是运用教育、科学、人才的理论,充分记述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培养人才取得的成就。四是运用改革开放的理论,充分反映新时期的新成就、新时代特点。五是运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记述好当地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果;六是运用党建理论,记述好新时期党的建设;七是运用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记述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等等。新编地方志主要是记述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情况,一定要突出记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只有在方志中突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志书的质量就有了可靠保证。
三、要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准确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史实
编纂地方志,就必然要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即记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内容,记述这30多年的内容,就要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以准确记述这一历史时期各地、各系统的史实。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党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重要历史问题作出的重要决议。这一《决议》是全党全国人民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历史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编地方志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要史实的准绳。也就是说,新方志记述当地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历史问题,不能有随意性,一定要以《决议》的提法、结论为依据进行记述。这是关系到新编地方志政治观点是否正确、是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问题。编纂工作者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认真领会《决议》的精神实质,按《决议》精神把握好记述的内容。在这里尤其强调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个历史阶段的评价一定要做到科学准确
一是对“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的史实,既注意以充分肯定取得的成就为主,同时也记述缺点和偏差;二是对“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史实,既注意记述党的工作指导方针的失误、曲折过程,也记述取得的成绩;三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史实,既注意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又要实事求是恰当记述国民经济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绩;四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史实,要注意充分肯定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举措,充分肯定当地实现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取得的成就。
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政治运动的评价一定要做到准确、分寸适当
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农业合作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反右派运动、“四清”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打击严重的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等,一定要以《决议》的精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不要空发议论。对党的工作指导方针的失误在当地的反映的记述,要注意交代当时的历史背景,分寸适当。
3.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些“左”倾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应加以否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在“左”倾错误理论的指导下,从党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些带有“左”倾错误的方针、政策,对各个领域和行业都有很大影响。编纂新方志,应根据《决议》的精神,对“左”倾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加以否定。对“左”倾错误理论,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等等,志稿中决不能再继续沿用。对带有“左”倾错误的方针、政策和口号,入志时要做好恰当处理:如引用原文,要加一段背景资料,让读者看清某方针、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引用原文后,要记述在其指导下带来的严重失误后果;用“所谓的”等表述否定的词语直接否定,如“开展所谓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等。在新编地方志中不再使用“极左路线”、“极左思潮”这样的语言,要按《决议》中的“左”倾错误等特定名词来表述。
总之,《决议》是对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1年这30多年功过是非作的定论,是新编地方志记述这段历史成就与失误的尺子。一定要以《决议》为指导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新编地方志中把这一段历史记好。
四、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必须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编纂地方志必须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使新编地方志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此,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从实际出发确定志书的规模、拟定志书的篇目,切忌千篇一律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情况各不相同。从地域上看,有沿海地区、平原地区、边境地区、边远山区;从经济文化上看,有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发展水平较高;有些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比较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有些边远山区甚至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些地区主要是汉民族多,有些地区是少数民族多,等等。这说明各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人们应从实际出发确定志书的总体设计、规模,拟定志书的篇目,切忌千篇一律。编纂地方志,不能囿于旧志体例,不能照搬照抄外地经验,更不能主观想象、闭门造车,而应从当地的实际、时代的实际出发,立足创新,做到科学性、时代性、地方性的统一。从第一轮修志来看,编纂的一些志书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如有的县图省事,照搬照抄上级部门拟订的基本篇目或其他县志的篇目,这样就出现了诸如基本没有什么工业、水产业等的县志也设了工业志、水产业志等的篇目,结果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而县内很有特色的内容却没有在县志中得到突出反映,这方面的教训应该吸取。
2.要实事求是地记载当地的真实面貌
编纂地方志一定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实地记载当地的全貌。过去有些旧志的作者,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只记载当地的山河、风光、物产、人物等值得夸耀的内容,而不记不能为家乡增光的内容,甚至一些重要的反面人物也不记载。这些旧志的只褒不贬的写法如今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今天人们编纂地方志,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物产资源、各行各业等,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既记其优势和长处,又记其劣势和短处。只有如实记下全貌,如实记下该记的事业、人物等,新方志才有价值,才能使人们了解当地的特点和全面情况,更好地为党政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要实事求是地记载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提高,对此新编地方志应详细记载。同时还应看到,这几十年来也走过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失误。新编地方志记述这段历史时,应该遵照实事求是的精神,既充分肯定成绩,又如实记载失误。如果只记工作中的成绩,不写失误,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因为前一时期工作中有失误,有些做法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才需要后一时期的改革。写出失误,也就交代了改革的背景和原因,说明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既要记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流方面,也要记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些问题的非主流方面,新编地方志应该如实地记载历史,反映工作和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还能使后人接受教训,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所以,新编地方志对任何时期的记述都应实事求是。1983年胡耀邦同志在四川视察时,曾问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王谦:“大家都在搞地方志,重庆在搞没有?”他指示:“搞重庆地方志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这里是蒋介石的陪都,对国民党也好,对民主人士也好,哪怕是对蒋介石,有些事情也要实事求是,他有办了好事的地方,蒋介石办的也不都是坏的。”这就是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新编地方志,记载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编纂地方志只有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才能真正为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只有这样,新编的地方志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会流传百世。
五、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决好修志为谁服务的问题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要回答一个为什么要编纂地方志的问题,也就是修志为谁服务的问题。过去历代志书编纂者由于阶级立场不同,认识不同,目的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修志是为封建地主阶级、封建集团、豪门士族、土豪劣绅、买办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帝国主义服务的,颂扬反动统治阶级,宣传旧伦理、旧礼教、旧制度,蒙蔽人民、欺压人民,以维护其反动统治。今天人们新编地方志,一定要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彼圆坏岢终返谋嘧胄碌胤街镜闹傅妓枷?,而且一定要解决好编纂新地方志为谁服务的问题。1985年4月1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的第一章第一条就明确指出:“编纂具有时代特点和丰富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编纂新方志应当应用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修志工作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方志应系统地记载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基本状况,以利于地方领导机关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决策。新方志可以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便于查考的、实用的系统资料,有助于各行各业全体干部职工提高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新方志可用以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闭庖惶跻丫苊魅返馗嫠呷嗣窃跹嘧氲胤街荆嘧氲胤街臼俏竦奈侍?。1996年5月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长李铁映同志在会上的讲话指出:“修志为用,用志方法要改革?!彼康髦赋觯骸笆占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编纂志书,是修志单位的主要任务。但还要指导社会用志,为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服务。要帮助政府决策,提供咨询。要广为宣传,向社会普遍发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筹建方志馆,一般地区也可以在图书馆设志书室。志书可以分门别类,分别出一些精装书、普及本和简写本,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用志是新时代方志事业的新特点、新发展。用志是服务当代,以志为鉴的重要任务。用志的方法要改革,各地和方志界要大胆探索?!崩钐惩镜恼舛位?,更进一步告诉人们修志为谁服务,怎样搞好服务的问题。现在人们编纂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它的属性是社会主义,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下面就此谈以下几点认识:
1.新编地方志要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资政”是地方志的主要功能之一。江泽民同志1987年5月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编纂地方志,将为我们党政领导提供翔实可靠的市情、区情、县情,为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管理城市,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推进改革开放,振兴、建设上海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代史学家顾颉刚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的在于备行政官吏之鉴览,以定发号施令之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都面临着如何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就辑选了部分地方志推荐给到会的领导同志,提倡利用地方志,提高领导水平。地方志是地情书、国情书,是政府的“官书”,是最可靠最权威的书。党中央电视台播放的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中讲了这么一件动人的故事,即毛泽东同志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叫徐特立同志帮他找到三本书,其中一本是通志。毛泽东同志用手指着那本通志对在场的几位党中央领导同志说:“这是国宝呀!”可见志书是何等的珍贵。如今已经有许多党政领导以地方志提供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进行科学决策。广州市对口支援广西百色地区贫困县田林县,广州市、田林县领导根据《田林县志》关于田林八渡笋质量好名气大,早在清代就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的记载,认为八渡笋很有开发价值,于是决定建八渡笋开发区,投资1.07亿元人民币,种笋20多万亩,现已初见效益。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说明地方志在各级党政领导进行科学决策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在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读志用志,许多新上任县、区委书记、市长、县长、区长,都先找市志、县志、城区志来看,全面了解地情,使今后工作中的各项决策更符合实际、更科学,以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这些说明,今天地方志编纂者责任是何等的重大,编纂工作者只有真实、全面地记述好地情,编纂出高质量的新地方志,才能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服务。
2.新编地方志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志突出记述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的历史、现状和开发利用过程,为各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早在1958年8月,周恩来总理就指示,要系统地整理地方志,把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周恩来总理这里所讲的今用,主要是指为经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1988年8月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市志编委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上海今天面临着振兴的任务。振兴上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许多资金。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没有几百亿美元的话,也要几百亿人民币投下去,否则的话,上海很难改变它的面貌。但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很好地贯彻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执行沿海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开放。把上海真正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很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非常正确的决策,需要高瞻远瞩。因为现在困难很多,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出这困难的谷底,前面的形势还很严峻。现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非常冷静、慎重、全面地来决策。若要决策,应该有比较齐备的根据、资料、信息,也包括考虑上海的历史沿革、民俗民情以及种种具体情况,才能使我们的决策真正适合上海的情况。上海的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我看到已收集到大量资料,这都是非常宝贵的信息。我相信,上海地方志的编纂这件工作的本身,对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能起到非常好的参考和咨询的作用?!敝扉F基同志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振兴上海,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大批资金投入,还要有地方志提供的比较齐备的根据、资料、信息,以作出真正适合上海情况的振兴经济的决策。许多地方的事实已经说明,地方志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地方志的信息资料是最系统、最丰富、最具体、最真实可靠的。许多地方以地方志记载的资料为依据,制定5年、10年,甚至更长的经济发展规划。不少地方还利用地方志资料为依据,争取得到外资援助,或发展合资企业,振兴经济。广西水??⑾钅坷谩豆阄魍ㄖ?#8226;农业志》中有关水牛奶业发展状况的历史资料,论证广西水牛奶业发展的前景,并以此为依据取得欧盟分别于1977年、2000年两次共无偿援助940万元人民币。上林县在申请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项目中以《上林县志》稿提供翔实资料为依据,使项目顺利通过评估,获得757.3万美元的无偿援助。泰国商人根据《南丹县志》记载该县的矿产资源资料,联合其他国家商人到南丹开办8家中外合资矿产企业,外商投资额达1亿多元人民币。正是由于南丹县矿产资源的开发,使该县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从这些事实就可以进一步看到地方志编纂工作者自己肩负的重任。新方志只有全面、真实地记述当地资源的历史、现状和开发利用过程,才能为当地经济振兴,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3.新编地方志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新编地方志必然要记述本地的山川胜迹、富饶资源、淳厚风尚、灿烂文化、科技发明、先进人物、人民领袖、革命烈士等,这是提高人们思想情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素质,增强爱家乡、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观念,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如李鹏同志1996年5月在接见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的:“每个地方的人,都对本地的人和事比较熟悉,而且感到亲切,所以地方志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近年来,许多地方以新编地方志为教材,培训干部,教育群众和青少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从这里使新编地方志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在新编地方志中一定要全面、真实地记述当地的政治、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记述好先进人物、人民领袖、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这样新地方志才能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4、新编地方志要为垂鉴后世服务。
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钡胤街鞠低臣鞘鲆桓龅胤降淖匀挥肷缁岬睦酚胂肿?,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一个地方重要的“地情书”,是政府主持编修的“官书”。过去历代的地方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世以志为鉴提供了方便。今天新编地方志一定要以真实、准确为本,全面记述本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这样社会主义新方志就会胜于旧志,必然垂鉴后世,为以后的世世代代服务。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盛世修志,已为世人所赞誉。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新编地方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贝蠹乙欢ㄒ岢忠月砹兄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新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使中国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