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卷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院长:赵存发
党委书记:冯万玉
副院长:刘永志 康暄 路战远
【概况】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下设8个处室、18个专业研究所,拥有国家农作物区域创新中心、国家糖料改良分中心、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动物营养试验基地和自治区动物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56人,其中正高级59人,副高级158人,博士30人,硕士88人。主要研究领域有种植业、养殖业、草原。优势学科有小麦、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甜菜、胡萝卜、旱作农业、肉牛、肉羊、绒山羊、动物营养、草原勘测设计规划。现承担有“973”、“863”、“948”、“跨越”、“行业”、“成果转化”等国家项目和多项自治区级项目。
【科研创新】2007年,农牧业科学院继续把科研创新工作作为全院工作的中心,整个课题的布局更加合理。
超吨粮田、超高产田试验通过验收。农牧业科学院承担的自治区创新基金项目“河套灌区主要优势农作物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小麦“农麦2号”套种玉米“内单314”亩产1 062公斤,单种玉米“内单314”亩产1 198.5公斤的测产结果,实现超吨粮田、超高产田的双超目标。
研究出一批生产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坝胖嗜庋蚩焖倮┓奔际跤胂执躺际跫裳芯渴痉丁钡?/SPAN>7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丰收奖。玉米“内单305”、甜菜“内甜抗204”、枸杞、牧草乌拉特柄扁桃等12个粮经牧草新品种通过审(认)定。“内蒙古优质细毛羊扩繁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等 5个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通过验收。玉米“内单305”连续两年在自治区四个点晚熟组玉米区域试验中,亩产分别为859.7公斤和894.1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7.1%和12.1%,综合性状优良。甜菜“内甜抗204”在非病地种植,亩产为4 161公斤,比对照增加16.3%;含糖率为16.132度;亩产糖量671公斤,比对照增加13.7%。在丛根病地种植,亩产为2 933公斤,比对照增加183%;含糖率为14.87度,抗病性强。
构建向日葵抗菌核转基因葡萄糖氧化酶(GOD)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寺〕鲇胙锹樾坌院瞬挥?/SPAN>MS2-F全长的cDNA及基因组gDNA。解析出沙冬青乙烯应答转录因子(AmERE)和热激蛋白(AmHSP),并在基因库(Genbank)登录。完成牛BMP4(骨形态发生蛋白)全序列克隆和测序,构建了核酸序列。发现蒙古羊与多胎羊BMPS基因多态性研究部分品种的位点。找到绒山羊甲烷菌mcrA基因序列。
【科研基础设施】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监委和农业部的双认证。2007年底,依托农牧业科学院建成并运行3年的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监委和农业部的双认证,成为全国第14家通过国家双认证的转基因产品测试机构。
新争取到小麦、玉米、大豆三个国家区域创新中心以及《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内蒙古分中心》二期项目的实验楼改造工程。由全院职工集资建设的6.7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已建成并交付使用。
【科研项目经费】2007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始实施,全国首批启动10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和58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项目。在该体系建设中,农科院向日葵成为国家技术研发中心,小麦、玉米成为国家这两个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试验站,小麦、玉米、燕麦、亚麻、大麦和牧草参加到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项目中。标志着在全国农口产学研范围内,农科院首批进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行列。其中由农科院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项目“优质专用向日葵新品种筛选及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已于
2007年,自治区政府首次为农科院设立580万元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院里经过反复研究确定的6个项目,在有关科技人员的精心实施下。全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130项,含国家级项目39项,自治区级项目91项。申报总量较2006年增长33%,其中国家级项目增加6项,增长18%;自治区级项目增加26项,增长40%。
【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依托“973”、“863”、“跨越”、“行业”等一批“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围绕发展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的重大关键技术,支持一些已经毕业和在读的博士、硕士以及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科技人员承担重要攻关任务,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二是通过与国家有关科研机构、重点大学和区内外地方农(林)科学院、农业大学共建与合作,密切与国内著名企业联合等方式,锻炼优秀人才。围绕与自治区关联密切的重点学科,选派工作实绩好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参加合作项目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深造。三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在职科研人员在攻读硕士、博士。引进新型紧缺学科急需的硕士充实科研队伍。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我院科技人员进行传帮带。
【科技合作】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蒙古在肉羊、肉牛、奶牛繁育饲养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技术,草原生态牧场精确管理,向日葵菌核病抗病种质资源引进,大麦新品种选育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
和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重庆市农科院、西藏农科院及伊利、蒙牛等单位在家畜品种改良、动物营养、饲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科技合作。
完成了“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 相关筹备工作。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推广了向日葵、玉米、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大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肉羊杂交配套技术,肉牛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生态农业及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奶牛健康养殖技术,渐进式等高田技术、带状留茬间作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驼绒藜种植加工技术,天然草地划区轮牧技术及草原监测保护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及时向农业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农牧业厅和盟市提供了全区草原长势和草畜平衡监测结果及200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监测结果。对自治区主要盟市6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了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定点监测,完成了全区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与产品认证及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评价工作。分别在和林县、武川县、固阳县、阿鲁科尔沁旗、阿巴嘎旗、东乌旗等地举办了科技培训班,培训农牧民近3.5万人次。参加了农牧业厅科技入户工程、自治区第五届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自治区第十二届科普宣传活动周和满洲里第四届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充分展示了科学院最新科研成果。
【获奖人员】卢德勋,男,汉族,荣获振兴中国畜牧贡献杰出人物;安玉麟,男,汉族,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模范;邢旗,女,蒙古族,国务院政府津贴;妥德宝,男,回族,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于斌,男,汉族,荣获深入生产第一线优秀工作者;冯勇,男,汉族,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苏和巴特尔,男,蒙古族,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
【科技成果项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承担的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玉米新品种中试与示范”、“抗病高产优质油葵杂交种‘内葵杂三号’中试与示范”、“内蒙古优质细毛羊扩繁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分别于
(云和义 于传宗 常玉霞)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院长:赵存发
党委书记:冯万玉
副院长:刘永志 康暄 路战远
【概况】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下设8个处室、18个专业研究所,拥有国家农作物区域创新中心、国家糖料改良分中心、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动物营养试验基地和自治区动物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56人,其中正高级59人,副高级158人,博士30人,硕士88人。主要研究领域有种植业、养殖业、草原。优势学科有小麦、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甜菜、胡萝卜、旱作农业、肉牛、肉羊、绒山羊、动物营养、草原勘测设计规划。现承担有“973”、“863”、“948”、“跨越”、“行业”、“成果转化”等国家项目和多项自治区级项目。
【科研创新】2007年,农牧业科学院继续把科研创新工作作为全院工作的中心,整个课题的布局更加合理。
超吨粮田、超高产田试验通过验收。农牧业科学院承担的自治区创新基金项目“河套灌区主要优势农作物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小麦“农麦2号”套种玉米“内单314”亩产1 062公斤,单种玉米“内单314”亩产1 198.5公斤的测产结果,实现超吨粮田、超高产田的双超目标。
研究出一批生产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优质肉羊快速扩繁技术与现代绿色技术集成研究示范”等7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丰收奖。玉米“内单305”、甜菜“内甜抗204”、枸杞、牧草乌拉特柄扁桃等12个粮经牧草新品种通过审(认)定。“内蒙古优质细毛羊扩繁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等 5个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通过验收。玉米“内单305”连续两年在自治区四个点晚熟组玉米区域试验中,亩产分别为859.7公斤和894.1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7.1%和12.1%,综合性状优良。甜菜“内甜抗204”在非病地种植,亩产为4 161公斤,比对照增加16.3%;含糖率为16.132度;亩产糖量671公斤,比对照增加13.7%。在丛根病地种植,亩产为2 933公斤,比对照增加183%;含糖率为14.87度,抗病性强。
构建向日葵抗菌核转基因葡萄糖氧化酶(GOD)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克隆出与亚麻雄性核不育基因MS2-F全长的cDNA及基因组gDNA。解析出沙冬青乙烯应答转录因子(AmERE)和热激蛋白(AmHSP),并在基因库(Genbank)登录。完成牛BMP4(骨形态发生蛋白)全序列克隆和测序,构建了核酸序列。发现蒙古羊与多胎羊BMPS基因多态性研究部分品种的位点。找到绒山羊甲烷菌mcrA基因序列。
【科研基础设施】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监委和农业部的双认证。2007年底,依托农牧业科学院建成并运行3年的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监委和农业部的双认证,成为全国第14家通过国家双认证的转基因产品测试机构。
新争取到小麦、玉米、大豆三个国家区域创新中心以及《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内蒙古分中心》二期项目的实验楼改造工程。由全院职工集资建设的6.7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已建成并交付使用。
【科研项目经费】2007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始实施,全国首批启动10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和58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项目。在该体系建设中,农科院向日葵成为国家技术研发中心,小麦、玉米成为国家这两个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试验站,小麦、玉米、燕麦、亚麻、大麦和牧草参加到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项目中。标志着在全国农口产学研范围内,农科院首批进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行列。其中由农科院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项目“优质专用向日葵新品种筛选及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已于
2007年,自治区政府首次为农科院设立580万元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院里经过反复研究确定的6个项目,在有关科技人员的精心实施下。全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130项,含国家级项目39项,自治区级项目91项。申报总量较2006年增长33%,其中国家级项目增加6项,增长18%;自治区级项目增加26项,增长40%。
【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依托“973”、“863”、“跨越”、“行业”等一批“十一五”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围绕发展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的重大关键技术,支持一些已经毕业和在读的博士、硕士以及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科技人员承担重要攻关任务,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二是通过与国家有关科研机构、重点大学和区内外地方农(林)科学院、农业大学共建与合作,密切与国内著名企业联合等方式,锻炼优秀人才。围绕与自治区关联密切的重点学科,选派工作实绩好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参加合作项目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深造。三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在职科研人员在攻读硕士、博士。引进新型紧缺学科急需的硕士充实科研队伍。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我院科技人员进行传帮带。
【科技合作】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蒙古在肉羊、肉牛、奶牛繁育饲养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技术,草原生态牧场精确管理,向日葵菌核病抗病种质资源引进,大麦新品种选育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
和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重庆市农科院、西藏农科院及伊利、蒙牛等单位在家畜品种改良、动物营养、饲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科技合作。
完成了“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 相关筹备工作。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推广了向日葵、玉米、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大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肉羊杂交配套技术,肉牛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生态农业及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奶牛健康养殖技术,渐进式等高田技术、带状留茬间作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驼绒藜种植加工技术,天然草地划区轮牧技术及草原监测保护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及时向农业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农牧业厅和盟市提供了全区草原长势和草畜平衡监测结果及200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监测结果。对自治区主要盟市6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了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定点监测,完成了全区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与产品认证及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评价工作。分别在和林县、武川县、固阳县、阿鲁科尔沁旗、阿巴嘎旗、东乌旗等地举办了科技培训班,培训农牧民近3.5万人次。参加了农牧业厅科技入户工程、自治区第五届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自治区第十二届科普宣传活动周和满洲里第四届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充分展示了科学院最新科研成果。
【获奖人员】卢德勋,男,汉族,荣获振兴中国畜牧贡献杰出人物;安玉麟,男,汉族,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模范;邢旗,女,蒙古族,国务院政府津贴;妥德宝,男,回族,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于斌,男,汉族,荣获深入生产第一线优秀工作者;冯勇,男,汉族,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苏和巴特尔,男,蒙古族,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
【科技成果项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承担的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玉米新品种中试与示范”、“抗病高产优质油葵杂交种‘内葵杂三号’中试与示范”、“内蒙古优质细毛羊扩繁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分别于
(云和义 于传宗 常玉霞)